【新唐人2013年02月13日讯】体检技职专题4(中央社记者许秩维、陈至中台北13日电)技职体系强调就业取向,实习课程却屡屡出现劳动争议,学生实习变相成为“奴工”,如何将建教合作制度化,重归学习精神,是教育机关的重要挑战。
就读科技大学机械系的阿志(化名)曾参与实习课程,却发现企业把实习生当成“廉价劳工”,负责的事务重复性高、劳力密集,和工读生没两样,有时工时还超过正常时间,却没得到相对应的薪资。
阿志说,到业界实习是想学到技能,但企业却只把实习生当成“不会跑的人”予取予求,如果想反抗,学校多半会担心失去合作机会,把问题压下来。
类似阿志的状况并不罕见,监察院101年12月调查发现,企业利用建教合作节省人力成本,有电子工厂生产线4550人中,竟有高达1300人是建教生。甚至有学校9月开学,学生还没机会体验大学生活,就被整批送到北部工厂上班。
龙华科技大学校长葛自祥认为,企业首要目标是追求利润,理想的实习要安排专人带领,花时间花成本,要找到用心的企业不容易。技职体系学校争取实习名额时,常发现很多公司意愿低落,或是提不出合适的学习方案。
葛自祥建议,政府应该提供诱因,例如预算补贴、租税减免等,鼓励企业提出实习名额。国营企业尤其应负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应多和学校合作开发实习模式。
另外,大学也该慎选合作伙伴,台北科技大学校长姚立德表示,如果实习真的能学到东西,就算没有薪水,学生也会愿意去。台北科大曾送学生到检验公司,动辄上千万元的精密仪器,公司也毫不吝啬地开放操作,实习生都获益良多,课程结束后还主动要求“加时”。
姚立德也呼吁学生调整心态,别把实习当成打工赚钱,把握各种学习的机会,累积经验,未来出社会就能化为自己的资产。
教育部技职司长李彦仪表示,实习应定位为“课程延伸”,教育部近年逐步加强相关制度,例如要求学校要提出完备的课程设计,合约书、工时、津贴、保险一项都不能少。
另外,建教合作不是把学生丢去企业就没事,李彦仪说,学校必须定时派人督导,确保品质。而参与建教合作的企业,也有义务要提供学习上的协助,不能只把实习生当劳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