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饮食方式影响儿童礼仪及性格

【新唐人2014年5月17日讯】(大纪元时报5月17日报导)一项最新的国际研究表明,那些只能用门牙狠咬才能食用的大块或硬质食物或许是造成儿童不雅吃相的原因,饮食习惯甚至还会影响到儿童的礼仪习惯及个人性格。

食物或影响孩子礼仪甚至性格

据日本lifehacker网站报导,康奈尔食品品牌实验室的布莱恩.文森克(Brian Wansink)教授在《进餐礼仪》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显示食物可能影响孩子的礼仪甚至是性格。

他以6岁到10岁的孩子为实验对像进行研究,发现那些经常喜欢狠咬食物(如鸡腿、玉米等)的孩子,与进食时将食物切成小份再送入口中咀嚼的孩子相比,前者不听父母教育的概率是后者的两倍,而且前者的攻击性也是后者的两倍。

文森克教授表示,在不使用门牙狠咬就无法进食的情况下,孩子会更加容易变得粗暴。并由此劝告各位家长,“如果想要让孩子安静放松地进食的话,请把孩子的食物切成小块使其能刚好一下放入口中食用”。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这句富有哲理的话,它告诫人们做事要得体,办事要恰到好处,行事要瞻前顾后,切莫随意,切莫缺乏礼仪,切莫无大局观念。从孩子的餐饮礼仪上,可以看到孩子的教养。

如今有些餐桌上,孩子想吃的食物,任意挑选,有的还把碗或盘子搬到自己面前,独饮暴食,无视他人;有时用筷子在盘里从上翻到下,把菜搅得掉落满桌。这种饮食方式既不雅观,又会养成偏食的习惯,影响身体健康发育。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还会养成孩子自私、固执、利己、独裁、霸道的性格。

美国餐饮礼仪杜绝偏食

餐饮礼仪是指人们在赴宴进餐过程中,根据一定的风俗习惯约定俗成的程序和方法,在仪态、餐具使用、菜品食用等方面表现出的自律和敬人的行为,是餐饮活动中需要遵循的行为规范与准则。

《中国家庭教育在线》介绍,在美国,儿童的礼仪教育始于餐桌。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他进行“进餐教育”,帮助孩子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美国孩子一般2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到4岁就会学到所有用餐的礼仪,5岁左右的孩子都会做一些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家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于礼仪教育来说,这更使他们学到了一些接待客人的餐桌礼仪。

如果孩子一个劲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菜收起来。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控制等人见人厌的性格。更为重要的是,偏食、挑食行为和这些性格,美国人将其认为是人际关系中最缺乏礼貌的表现。

对于这种餐桌教育,美国一位叫鲍尔的老师说:“文明礼貌对个人事业的成功极有帮助。大的商业交易或爱情往往是从餐桌上开始。”

英国“绅士”进餐礼仪

英国人一向以“绅士”著称,他们对“进餐礼仪”非常看重。在他们看来,一个“无礼”的孩子,既是个人学养不够、家教缺乏的表现,也难以在社会上立足,长大后更不会有所成就。

在英国,孩子从与大人一起上餐桌进餐时起,家长就开始向孩子传授进餐的礼仪,如何喝粥、如何吃西餐、如何与客人同桌进餐,先吃哪样菜、后吃哪道菜以及进餐时的穿着、如何与同桌客人交谈等。

有些家庭对孩子进行“餐桌教育”时,还特地请来当地有名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餐桌礼仪的教育。所以,英国的孩子从一周岁左右开始,就懂得了如何在餐桌上像“绅士”一样进餐,如何摆放餐具,如何得体地与客人同桌进餐。

很多孩子有偏食、挑食的坏习惯,英国的家长决不让孩子有这个坏习惯,他们不仅给孩子讲解每道菜的营养、味道,让他们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和摄入更多的营养,而且还“亲口”给孩子作进餐的示范,从而改变孩子任性、自私的习惯。

中华民族传统餐饮礼仪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餐饮礼仪在中国古代是很重要的礼节之一。《礼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夫礼之初,始于饮食。”即饮食礼仪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吃饭时的礼仪反映了一个人基本的教养状态。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不但形成了丰富的营养食谱,还形成了优雅的进餐文化。例如:“供饭不择手”(同别人一起吃饭时,把手洗干净后再吃)、“共食不饱”(同别人一起吃饭时,不要只顾自己吃得饱)、“毋固获”(不要专挑自己喜欢吃的那一种食物)、“毋刺齿”(不要当众剔牙,显得不雅观)等等。

一个人的餐饮礼仪不是天生具备的,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当你有一天发现孩子在餐桌上,伸长手在抓最爱吃的菜或嘴巴里塞满了喜欢吃的饭菜,有时还旁若无人、唾沫横飞地大声讲话时,就应该对孩子进行餐桌上的礼仪教育了。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