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庆:雨伞运动带来的艺术实践

雨伞运动创造满月的历史时刻,除了反思真普选的政治诉求将在未来的日子如何延续与实践;对于我来说,反省与审视艺术如何在雨伞运动的带动之下,让压抑在社会里的一股庞大的创意与创造性力量得以释放出来,是极之重要的。

不需再着墨描述在占领现场遍地开花的艺术创作与文化创意,各种媒体与社交网站都流传着这些令人耳目一新层出不穷的作品,而到过现场的人的印象与感受一定更为强烈深刻。谁说香港人的文化程度不够?谁就从未踏足在这一片文化与艺术盛放的土地上;谁就要为枉作这一时代的香港人而感到遗憾。

这场雨伞运动除了重新点燃了本港的市民──不理时政的与曾经一度政治失望的本港市民、和散布在中国内地苦苦为民主争斗的道德与良知未至绝望的国人──对于追求更美好未来的希望与盼望;也使百年来压抑在“文化沙漠”下的苦闷无聊的市民,点燃了对于文化、艺术与创意所带来的品味、乐趣、官感与认知的享受、渴望与追求。

在雨伞运动的现场,我们有目共赌:香港本土从不缺乏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与创意的人才;香港本土也绝不缺乏广大的文化艺术的消费者与受众;香港唯一缺乏的是让文化、艺术与创意生长与繁殖的湿润的土壤,即空间。

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因占领而“空置”出来的广场与街道,能使广大的市民突然间膨胀了对于文化艺术与创意的热情,也使文化艺术与创意忽然间如雨后春笋,在本土的百年沙漠上升起了一大片繁盛着文化艺术与创意的绿洲──我想到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少了“政府的介入”。

我也相信这次雨伞运动为本港文化艺术与创意激起的普遍性热情、关注与影响,是政府再建设十个西九文化区也收不到的成果。因为政府建设的西九文化区(如同香港文化中心)──是政治正确的媚俗的艺术品的集中营──是为了住在太平山上与中上环市民的享乐与消遣而建筑的;而本港更需要的文化艺术与创意的空间与普及,却更应该为狮子山下更广泛的香港人而建设。

行文至此,我想起文洁华教授在她的著作《艺术是唯一的理由》如是说:“美感从来就跟道德、社会以及政治活动挂钩。它曾经附和、带领甚至倾覆过其他价值而成为人文范围裹重要的一环。美感价值是独特的,但不是隔绝的,它并不单纯而有实在和重要的影响力。”

Photography by Justin Chow
原刊于《物品》Studio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