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5年05月18日讯】河北磁县磁州镇固城村一户刘姓村民,近日收拾房间时,无意间从一个老箱子里发现25张清代至民国期间的地契、房产土地证等。这些地契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张是落款为清乾隆20年的官契,距今已有260年的历史。
大陆媒体17日报导,这些地契和房产土地证,是放在箱底下的一个泛黄的布包里面,其中20张保存完好。因年代久远,地契纸张已老旧泛黄,但大部分字迹和印章清晰可辨。
这些地契记录着200多年来刘家祖辈买卖土地的情况。地契时间从清乾隆20年9月(公元1755年)跨越到民国30年,其中包括清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地契各有若干张,民国时期地契共有8张。其中,一张民国30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上,加盖有磁县人民政府印章,标注为1950年。地契时间最久远的为乾隆20年,正面盖有红色印章,地契内容是村里一冯姓人家将自家西边一块地卖给刘家的。
刘先生表示,他童年时曾听家中老人讲到过地契的事情,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但从未亲眼见过。
磁县文史专家表示,土地买卖契约和地契本身并不稀奇,但时间跨度如此之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连贯性的,却比较罕见。这些地契对研究清代和民国期间土地和社会制度变迁具有参考价值。
地契是典押、买卖土地时双方订立的法律文据,是转让土地所有权的证明文件。地契由卖方书立,内容包括土地面积、坐落、四至、地价、出让条件,当事人双方、亲属、四邻、中人及官牙等签字盖章。由买方保存,作为土地所有权凭证。向官府纳税前的地契称为“白契”,经官府验契并纳税后称为“红契”。
责任编辑:唐美华
本文网址: https://cn.ntdtv.com/gb/2015/05/18/a1197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