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子的故事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7年08月02日讯】笛是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它历史悠久,在黄帝时期的乐官伶伦曾以竹子作笛吹奏,是目前在文献上发现最早的纪录。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五百八十‧乐部十八‧笛: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

笛通常为竹子制作,也有人以铁制作,其表现力十分丰富,可演奏出连音、断音、颤音和滑音等色彩性音符,还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无论演奏舒缓、平和的旋律,还是演奏急促、跳跃的旋律,都给人愉悦超然的感觉。此外,笛子还擅长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把听众带入鸟语花香或高山流水的意境之中。

相较其他的乐器来说笛子更具抽象、含蓄、朦胧的艺术特质,因此在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乃至于修炼人都相当喜爱这乐器,到了宋朝人们的生活更为浪漫、悠闲,文人们与笛的故事就不胜枚举,以下这二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

陆游与朱敦儒

朱敦儒,字希真,为人以清高自许富有盛名,早年历经战乱不愿出仕为官,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被推荐补右迪功郎之职,之后历任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等职务,因为支持主战派岳飞的北伐而遭忌被排挤下台,隐居于嘉禾,以作词及吹笛为乐。

大诗人陆游跟朋友一起去拜访他时,听到水面上飘来了阵阵笛声。陆游问及行人,回说:“这是朱希真摇着小船来到了。”陆游就与他一同划着船到他家中,只见室内悬挂着琴、筑和阮咸等乐器,屋檐上还养着珍奇的飞禽,都是没看过的。室内的篮子和瓦罐里还贮藏着各种果实及干货,客人来了,就拿来款待宾客。

屋内还有诗题着:“青罗包髻白行缠,不是凡人不是仙。家在洛阳城里住,卧吹铁笛过伊川。”由诗可见朱敦儒他隐逸生活的风姿神采。(注1)

胡寅与刘衡

胡寅为进士出身官至校书郎,“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金人立张邦昌为“楚帝”,一心抗敌的宗泽壮志未酬而死,胡寅见情势无望因而弃官归家。宋高宗即位后,请其出仕擢拔为起居郎,因主张抗金与秦桧不合而遭罢官,之后隐居武夷山并与好友刘衡筹建“夺秀亭”。

刘衡善于吹奏铁笛,其笛声有穿入云天震裂岩石的威力。胡寅赠给他以诗曰:“更烦横铁笛,吹与从仙听。”后来“夺秀亭”荒废了。理学家朱熹(晦翁)有一天与朋友同往寻找“夺秀亭”的旧址。没多会儿听到有笛声从树林那边传来,于是又给这座旧亭起了亭名,叫“铁笛”。(注2)

注:
1. 事据《嘉兴府志》:宋朱希真居嘉禾,陆放翁曾与朋侪诣之,闻笛声自烟波间起,问行者,曰:“此先生吹笛声也。”顷之,棹小舟至与俱归。其家室中悬琴、筑、阮咸之类,檐间育珍禽,皆目所未睹。室中篮缶,贮果实脯醢,客至,则以奉客,有诗曰:“青罗包髻白行缠,不是凡人不是仙。家在洛阳城里住,卧吹铁笛过伊川。”可以想其风致。

2. 事据《方舆记》:武夷山有“夺秀亭”,宋胡寅、刘衡同建,衡善吹笛,有穿去裂石之声。寅赠以诗云:“更烦横铁笛,吹与从仙听”,后亭发,朱晦翁一日与客寻其故址,俄有笛声起自林表,因复作亭名曰:“铁笛”。

──转自《大纪元》

(责任编辑:刘玉)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