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雷惊蛰始 微雨众卉欣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3月05日讯】惊蛰是中华24节气中的第3个,每年3月5日前后,视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节气。2018的惊蛰交于年3月5日23时28分。

历书记载:“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三候

中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此时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春鸟飞来。

惊蛰时节,春鸟鸣叫。(Pixabay)


晋代诗人陶渊明描写惊蛰节气的诗句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惊蛰节气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物候的变化,也是春耕开始的日子。农谚也说:“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同时,春耕又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

唐代诗人韦应物诗中就描绘了农家此时忙碌的劳作:“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惊蛰习俗

此时天气变化多端,乍暖还寒,邪气容易入侵,因此人们有诸多的习俗和禁忌,以求消灾趋福。

惊蛰期间禁婚

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

相传,农历八月至新年二月,天上雷公关门睡大觉,天上、地上均享太平,是吉利的季节,人们当选在这期间办婚事。而三月至七月,雷公经常出门行事,不时雷声轰隆,禁止人间办婚事。若有违者,就要受雷公处罚,婚事会办得不顺当。因此,为了忌讳,这期间一般不相亲,不订婚,不结婚。

“打小人”驱霉运

打小人源于驱虫。惊蛰时节,春雷惊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驱赶霉运的习惯,亦即“打小人”的前身。

祭白虎化解是非

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来觅食,开口噬人,犯之则在这年之内,常遭邪恶小人对你兴波作浪,阻挠你的前程发展,引致百般不顺。大家为了自保,便在惊蛰之日祭白虎。

祭白虎,是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拜祭时,需以肥猪血喂之,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使之充满油水,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惊蛰吃梨

山西民间在惊蛰日要吃梨,即使十里不同俗的城市乡村皆然。

惊蛰吃梨源于山西祁县民间渠家贩梨创业致富的故事,后来许多人也纷纷仿效吃梨,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再后来惊蛰日也吃梨,亦有努力创业光宗耀祖之念。

另外,惊蛰春回大地,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有“润肺凉心,消痰降火”之功效。是非常适合此季食用的水果。

惊蛰节气的人体养生之道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同时也是各种疾病活跃起来。由于春季与肝相应,如养生不当则伤肝。惊蛰时节人体的肝阳之气渐升,阴血相对不足,养生应顺乎阳气的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自然界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行,以便生志。”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早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这概括了惊蛰养生在起居方面的基本要点。

饮食方面,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清淡食物,少食肥甘厚味、饮料、酒类之品,且每餐不宜过饱。也可选用一些活血养气之药品褒汤饮用。

精神上应保持愉快,精神愉悦则气血和顺,脉络畅通。中华传统的养生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气功、保健按摩等,对健康都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惊蛰诗词

惊蛰日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吟诗寄情的日子,历代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摹自然,记录心境。

唐代白居易的《闻雷》写道:“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另一首唐诗《春雨早雷》中有句曰:“河鱼未上冻,江蛰已闻雷。美人宵梦着,金屏曙不开。无缘一启齿,空酌万年杯”。

宋代词人范成大笔下的惊蛰是这样的:“浮云集。轻雷隐隐初惊蛰。初惊蛰。鹁鸠鸣怒,绿杨风急。玉炉烟重香罗浥。拂墙浓杏燕支湿。燕支湿。花梢缺处,画楼人立。”

宋朝文学家“三苏”之一的苏辙吟咏惊蛰的诗句颇有禅意:“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另一首宋诗《闻蛙》诗为:“惊蛰已数日,闻蛙初此时。能如喜风月,不必问官私”。此诗言简意丰,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候的喜爱之情,从中可以窥见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怀。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曲铭)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