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节气到 养生需润燥(视频)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8月07日讯】夏去秋来,立秋节气于2018年8月7日21时30分(北京时间)。“立秋之日凉风至”,从这一天开始,气温逐渐下降,草木开始结果孕籽,树叶开始变黄坠落。

立秋,是中华传统24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8月8日左右。太阳黄经到达135度时为立秋。民谚说:《历书》记载:“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表示植物结果。

立秋当日的天候可用来预测农作物收成,像是“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即说明当日气候晴朗,必定风调雨顺;“雷打秋,冬半收”则意谓如果“立秋”听到雷声,表示冬季农作物会歉收。

从“立秋”日所在的黄历月份,还可以预测农作物是否丰收,判断渔民该年收入。如“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说明着“立秋”在农历七月,五谷可望丰收,但在六月,则会歉收;“六月秋,快溜溜,七月秋,秋后油”,则表示“立秋”若在农历六月,渔业作业期会较早结束,若在七月,则捕鱼季节就会比较长,收入也相对提高。



人们将秋季的蝉称为“寒蝉”,又将之称为“秋怜”。(Pixabay)


立秋三侯

古人把立秋分为三侯:“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立秋之后,温热之风转为凉风,古诗有云:“凉风绕曲房,寒蝉鸣高柳”。

按五行学说,秋天属金,颜色属白;因为金克木,所以草木凋零。东汉刘熙《释名》中说:“露,虑也”。草木感知凋零而忧虑,白露点点,形成秋日的一种悲怆的美。

人们将秋季的蝉称为“寒蝉”,寒蝉感阴而鸣叫,或许是因为感知生命将尽而声音变得凄切,人们听了,觉得寒蝉在鸣泣,心生怜悯,所以又将之称为“秋怜”。物尚如此,人为万物之灵,又岂能没有感触呢?诗人有许多此类的诗句,如:“始惊三伏尽,又遇立秋时”,“碧树未摇落,寒蝉已悲鸣”。

立秋风俗–报秋

宋代立秋这天,宫庭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会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风俗–裁秋叶

“折枝楸叶起园瓜,赤豆如珠咽井花。洗涤烦襟酬节物,安排笑口问生涯。”旧俗,立秋时要将楸叶、石楠红叶、桐叶等剪刻成各种花样插于两鬓。将红布剪成葫芦形状,上书“今日立秋,百病俱休”,缝在孩子衣服的后裾上,表达驱邪祛病的愿望。

楸树叶,具有消肿拔毒、排脓生肌的功效,主治肿疡、发背、瘰疬、白秃等症状。唐宋时,佩戴楸叶用以象征秋意。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秋》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明朝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木二.楸》写道:“唐时立秋日,京师卖楸叶,妇女、儿童剪花戴之,取秋意也。”

楸叶膏,可治热毒气肿、发背、痈肿、恶疮。明朝李诩所做《戒庵老人漫笔.楸叶膏法》记载:“汝州楸树极多……立秋日太阳未升,采其叶熬为膏,傅疮疡立愈,谓之楸叶膏。”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啃秋:又称咬秋,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吃福圆:立秋时节,台湾的龙眼大量上市。龙眼又称“福圆”,俗谚是“吃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立秋养生忌悲秋

立秋时,自然界处于阴阳转换、冷热交替的时节,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也对应阳消阴长的现象。

立秋养生特别注重“收养”原则,保持内心平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人为悲秋易断魂”,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

立秋饮食:多酸少辛润燥生津

医书《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一年之内,秋不食姜”。酸味食物入肝,肝气可挟制肺气,使人体处于平衡状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苹果、石榴、葡萄、柚子、柠檬、山楂等,可以收敛肺气防秋燥。

中医认为“燥易伤肺”,饮食可以滋养津液、健脾益气为要。饮淡茶(以乌龙、铁观音为宜)、豆浆、莲子百合糖水等,另外,秋梨、荸荠、柿子、百合、银耳等,都是够润肺清燥、养阴生津的食物,芝麻、蜂蜜等也是柔润之品,可起到益胃生津的作用。

立秋起居:早睡早起

此季应“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睡是为了顺应阳气收敛,早起是为了舒展胸中肺气;由于秋天阴气增、阳气减,为了贮存体内阳气,要尽量少熬夜,保证良好的睡眠。

立秋诗词赏析

悲秋,是诗歌的一大主题,诗人每到秋天,就会将悲慨落泪,怅惘失意溶入诗中。

“兹辰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改夏色,木叶动秋声。”这首诗说:这一天的早晨,暑气消去,秋风已起。天阔云高已不是夏季的天象,树木在风中作响,细辨是秋天的声音。

“漠漠微云生晓阴,满庭虚籁薄霜林。有声元在无声里,听到无声思转深”。元朝李延兴这首《立秋夜听秋声》,从听觉角度描写秋天,但没有写出自然界的任何声音,却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思虑;也带给读者无限的遐想空间。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立秋日曲江忆元九》诗写道:“下马柳阴下,独上堤上行。故人千万里,新蝉三两声。城中曲江水,江上江陵城。两地新秋思,应同此日情”。诗人在秋天来临的时候,想起另一位诗人元稹,听到蝉声凄凉,看到曲江水长,想与知音分享,才发现形单影只。言在诗外的深情厚谊,千年之后,仍能体察。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曲铭)

相关视频:



相关链接: 晒秋啃秋贴秋膘 立秋时节的传统习俗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