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儿子置于禁楼苦读 竟成名家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12月02日讯】

一、胡安国锁屋教子,竟成名家!

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崇安(今福建崇安)人。他是宋代著名学者,平生以圣人为榜样,潜心研究《春秋》达二十余年,有《春秋传》等著作,另有文集十五卷。

胡寅,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他原是胡安国弟弟的儿子。他出生以后,因胡安国的弟弟多子,其弟媳便不想再抚养胡寅,准备将他溺死。幸亏胡安国的夫人急忙相救,才保住了性命。胡安国便将胡寅收为己子抚养。

胡寅小时候十分顽劣,性格桀傲,又好耍小聪明。胡安国实在没有办法教育他,便找一间堆柴木之类杂物的屋子,将胡寅锁在里面。没有料到的是过了多日胡安国去看儿子,发现胡寅因关在屋中闲得无聊,竟将屋中的柴木均刻成各种各样的人形。

胡安国从中看到了胡寅身上的聪明资质,他想必须要想个办法,让他这些难以发挥的才智转移到正道上来。于是便把屋里的柴木之类的杂物,统统搬走,又放置了几千卷书。仍然将胡寅像原来那样,锁在屋中。

胡寅身上的才智无处可施,便将整个心思都放在了读书上。过了一年有余,胡寅竟能将屋中放置的几千卷书全部背诵,几乎一字不落。胡寅的读书,实是经历了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的过程。

胡安国的这种强迫式教育方法,对于胡寅倒是卓有成效的。胡寅于宣和年间(1119—1125)中进士,先后担任中书舍人、礼部侍郎等官职。他为官和为人都很正直,秦桧任宰相时,他因讥讪朝政而落职,一直到秦桧死后才官复原职。他还是一个著名的学者,秦桧当政将他贬官,他在谪居时,所着之《读史管见》,数十万言,并有《论语详说》、文集《斐然集》等,流传于世。

(《宋史·胡寅传》)

二、杨维桢安于禁楼苦读,终成大器!

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杨维桢,字廉夫,晚号东维子,又号铁笛道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因早年读书于铁崖山,因而又自号铁崖。他于元代元贞二年(1296)出生,泰定四年(1327)考中进士,授天台县尹,后改钱清场盐司令。因耿直得罪上司,十年未得升调。后官至江西儒学提举。

他为官能够关心民生疾苦,有政绩。元末农民起义爆发,杨维桢避居浙江富春山,后来徙居松江(今属上海)。他很懂音律,每日与才俊之士交游,或舞文弄墨,或横吹铁笛,唱歌起舞。入明,朱元璋召他修礼乐书志,他应召修定后,即还家家居。

杨维桢一生主要以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著称,著有《东维子文集》三十卷,《铁崖先生古乐府》十卷,《乐府补》六卷,《复古诗集》六卷等。他的书法长于行书、草书,又能文、工诗。其诗文名在当时都甚高,是元末诗坛的领袖人物。

杨维桢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文学家,与他年少时候的一段苦读经历是分不开的。

他少时天资较高,每天能记诵古文数千言。杨维桢的父亲杨宏不以此为满足,又特意在铁崖山中筑了一座小楼,在小楼的周围植梅花上百株,以培养儿子的高雅节操。他在楼中放置了数万卷的图书,让杨维桢在楼上苦读。又特意将上下楼的梯子拿走,不让儿子下楼,以防止他分散精力。杨维桢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中,潜下心来苦读了五年。由于通读了经史百家,故很有学问,即使是一些名望很高的老学者,学问也不及他。

杨维桢考中进士做官以后,曾经参与修撰辽、金、元三朝史书。在修史书中,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曾作《正统辩》数千言,以至总裁官欧阳元功,对他也十分赞赏,叹息道:“百年后,公论定于此矣!”

杨维桢父亲杨宏,把儿子置于禁楼苦读,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个著名的故事。

(《明史·杨维桢传》)@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