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求法第一人(东晋名僧)法显的故事

慧欣 整理

法显(334年—420年),东晋高僧,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公元399年,法显65岁的高龄从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3年,复沿海路归国,与他同行的僧人或死或留天竺,而法显在九死一生之际于义熙八年(412年)夏在不其牢山,又被称作劳山(现青岛崂山)南岸登陆,入不其城,首次将弥勒信仰引入神州,对中国历史和修炼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立志奉佛,西行求法

法显本姓龚,出生在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他有三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夭折,在他才三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宝峰寺出家做沙弥。

十岁时,父亲去世。他的叔父考虑到他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法显这时对出世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他的叔父也没有勉强他。不久,他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后即还寺。

法显性情纯厚。有一次,他与同伴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人站着不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他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贫僧真为你们担忧啊!”说完,他从容回寺,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

二十岁时,法显受比丘戒。从此,他的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东晋隆安三年(399年),六十五岁的法显已在佛门度过了六十二个春秋。六十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由于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生活浮华,为了维护佛教戒律,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古代印度)去寻求。《祐录》原文:常慨经律舛缺,誓志寻求。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卓绝的旅行。次年,他们到了张掖(今甘肃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组成了十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慧达,总共十一个人。“巡礼团”西进至敦煌(今甘肃敦煌),得到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渡“沙河”(即白龙堆大沙漠)。法显等五人随使者先行,智严、宝云等人在后,白龙堆沙漠气候非常干燥,时有热风流沙,旅行者到此,往往被流沙埋没而丧命。法显后来在他的《佛国记》中描写这里的情景说:“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走了十七个昼夜,一千五百里路程,终于渡过了“沙河”。

接着,他们又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达茑夷国(今新疆焉耆)。他们在茑夷国住了两个多月,由于茑夷国信奉的是小乘佛教(印度佛教分小乘、大乘两大派),法显一行属于大乘教,所以他们在茑夷国受到了冷遇,连食宿都没有着落。不得已,“巡礼团”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有人随西域僧人去了罽宾(在今克什米尔)。

法显等七人得到了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又开始向西南进发,穿越塔克拉玛大沙漠,这里异常干旱,昼夜温差极大,气候变化无常,行人至此,艰辛无比。如法显所述:“行路中无居民,沙行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法显一行走了一个月零五天,总算平安的走出了这个被世人称作“进去出不来”的大沙漠,到达了于阗国(今新疆和田)。他们在于阗住了三个月,分头继续前行。慧景、道整等人经过子合国,翻过葱岭,渡过新头河到了那竭国。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则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而到了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其间巡礼团”的僧众有的参拜后返回了中国,有的则病逝他乡。

法显独自去了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三人一起南度小雪山(即阿富汗的苏纳曼山。对应的“大雪山”指喜马拉雅山)。此山冬夏常年积雪,三人爬到山的北阴,突然遇到寒风骤起,慧景受不住寒流的袭击被冻死了,法显抚摸着慧景的尸体,无限感慨的哭道:“取经的愿望未实现,你却早死了,命也奈何!”然后与道整奋然前行,翻过小雪山,到达罗夷国。又经跋那国,再渡新头河,到达毗荼国。接着走过了摩头罗国,渡过了蒲那河,进入中天竺境。法显和道整用了四年多时间,周游中天竺,巡礼佛教故迹。

在北天竺,法显第一个到达的国家是陀历,相当于今克什米尔西北部的达丽尔(Darel),这里和尚都是小乘,有一个木雕的弥勒像,同佛教传入中亚和中国有联系,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三也记载了这一件事。

此后,道整留在了天竺。而法显一心想着将戒律带回祖国,便一个人继续前行。他周游了南天竺和东天竺,又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写经画(佛)像,住了两年。

东晋义熙五年(409年)年底,法显离开多摩梨,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十二年了,他经常思念遥远的故国,有一次,他在狮子国王城的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

法显东归,初示弥勒信仰

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八月,法显完成了取经求法的誓愿,坐上商人的大舶,循海东归,舶行不久,即遇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就这样,在危难中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今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一说爪哇岛)。法显在这里住了五个月,又转乘另一条商船向广州进发。不料行程中又遇大风,船失去了方向,随风飘流,正在船上粮水将尽之时,忽然到了岸边,船上各人虽知己到汉地,但不知道到了汉地的哪一处,有人认为己过广州,也有人认为尚未过广州。法显于是上岸询问猎人,方知这里是青州长广郡(山东即墨)的劳山。青州长广郡太守李嶷听到法显从海外取经归来的消息,立即亲自赶到海边迎接,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七月十四日。法显归来,带回了取自天竺的龙华图及相关佛典,入不其城后展示过此图并开示弥勒信仰(在《弥勒下生经》有记载,弥勒菩萨当来下生成佛,是在龙华树下,其树名龙华者,言其枝干高大如龙盘空,且能开灿烂之花,结丰硕之果。言三会者,其转第一次法轮,遇弥勒佛听经闻法受记度脱者,是为龙华初会;经若干时期,有若干众生,又闻弥勒佛说法而得超凡入圣者,是为龙华二会;到最后一会,则大转法轮,凡为弥勒佛所度之机,皆度尽无余,是为龙华三会),法显在不其城居住了一个月左右,后经彭城、京口(江苏镇江),到了建康(今南京)。他在建康道场寺住了五年后,又来到荆州(湖北江陵)辛寺,元熙二年(420年),终老于此,卒时八十六岁,一说八十二岁。

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历经十三年,回到祖国时已经七十八岁了。在这十三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像的艰辛,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他的西行和东归缔造了传奇,本身就是一个神迹。

法显以年过花甲的高龄,为了信仰和誓愿完成了穿行亚洲大陆又经南洋海路归国的远途陆海旅行的惊人壮举令后世为之敬佩,唐代名僧义净曾感慨万千:“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宾,(法)显法师则他辟荒途,(玄)奘法师乃中开正路。”他们为佛法在中土的洪传奠定了修炼文化,其作用举足轻重。

(转自正见网/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