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签审计监管协议 中概股破局?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2年09月01日讯】8月26日,美中双方签署了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中方会允许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的检查人员前往香港进行检查。那么,这场历经将近20年的博弈,牵动中美资本市场神经的跨境审计监管,是否终于尘埃落定了呢?我们从协议签署后,双方的表态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中方称,这是“超重磅大利好”消息,而美方呢?却表现得更为谨慎,只说“布丁好不好,吃了才知道”,并强调这只是过程中的一个步骤。

在9月中旬,美方的检查小组就会到香港进行审计,那么这个审计会顺利完成吗?此外,如果中概股被迫退市,对股民、股市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达成共识?美中各自表述

在8月26日的时候,虽然美中双方的监管机构宣布签署了审计监管合作协议,但是,在各自对外发表的措辞上,却存在着关键性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美方的,美方在声明中表示中方同意四点,哪四点呢?

第一,PCAOB,就是美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有独立裁量权来选择任何发行人的审计,进行检查或调查;
第二,针对发行人业务受调查的审计事务所,PCAOB可以直接跟所有人员面谈或采集证词;
第三,PCAOB不受任何阻碍,将信息直接传送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
第四,PCAOB检查人员可以看到完整、不经修改删节的审计底稿。

这是美方的,但是,中方的说辞似乎有所不同。在答记者问时,中共证监会负责人强调说:“被请求方应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尽力提供充分协助。”“美方须通过中方监管部门获取审计底稿等文件,在中方参与和协助下,对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开展访谈和问询。”

可以看到,也就是在中方的说辞中,PCAOB想要做点什么,中方都要有监管的人在一边盯着、陪着,或者是要经过中方临管人员的提前安排、协调。

此外,在提到敏感信息能否得到保护时?中共证监会负责人回答说,中国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信息安全相关法律法规陆续施行,企业无论上市与否,都有义务严格遵守本国法律法规。

但是,这个弹性空间也是相当大,在所谓敏感信息的界定上,只要中共愿意,基本上都可以找到各种借口的。

对比看来,中方所说的,似乎和美方提出的“独立调查”、“不受任何阻碍”的说法是大相径庭。

而且,中共证监会还说了一句话,“如果后续合作可以满足各自监管需求,则有望解决中概股审计监管问题,从而避免自美被动退市。”那么,颇有些耐人寻味的是,怎么才算是“满足各自监管需求”呢?

不过,美国证交会的主席根斯勒(Gary Gensler),显然对中共可能会搞小动作早有防备,他在8月26日的一份声明中就提到,美中双方这次签署的是一份“初步协议”,只有当美国证监机构能够完全监管和核查中国境内的审计公司时,该协议才会有意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200多家总部位于中国的企业,继续使用中国的这些审计公司,将会面临在美证券交易的禁令。

PCAOB的主席埃丽卡·威廉姆斯(Erica Williams)也在声明中说,真正的考验是这些纸面的协议,能否转化为实践中获取信息的权限。也就是说,纸面上虽然达成了协议,但是审计中,到底能不能看到所有的文件,而且不受任何中方的限制,这才是关键。

那么美方为何如此的小心翼翼呢?事实上,美国PCAOB对中共的虚假承诺,曾经有过切肤之痛。

2013年,美国PCAOB和中共审计机构,曾经签署过一份“谅解备忘录”。根据备忘录,美国PCAOB可以获得中共授权调取中资企业的审计资料。

然而,在2016年进行的试点中,中共交出了经过大量涂黑的审计底稿,并且禁止PCAOB查阅在美上市中国公司的纪录。同时,PCAOB在审查期间进行的访谈,也有中共官员在场。

对于这种中共特色,相信PCAOB一定是受了不小的刺激。2021年12月,PCAOB发表声明说,自2013年签署谅解备忘录以来,中共的合作,不足以让PCAOB及时获得相关文件和证词。

面对中共的不守承诺,在2019年3月时,美国国会推出了一个《外国公司问责法》,规定一家公司连续3年都在“确定退市名单”中,那在第三年后,也就是最早在2024年,它就会正式进入退市程序。

在这个《问责法》下,截至今年的8月27日,已经有159只中概股被美国证监会列入了确定退市名单(conclusive list)之中,其中包括阿里巴巴、微博、百度,还有京东、拼多多等知名公司。

按照计划,美国的证监机构,将会在今年9月中旬之前向中国派遣检查组。而PCAOB将在今年年底前,查证中共政府是否依旧会阻止美方查阅审计底稿。如果是,那将导致美方会发表中资企业股票交易禁令。

为何去香港审计?

不过据美中双方的消息,这个调查将会在香港进行。据彭博社报导,中共监管部门已经指示主要会计师事务所,把在美国上市企业的审计底稿、文件和其它数据运往香港,供美国监管机构人员前往香港进行检查和调查。而中方的声明,也确认了这一说法。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在香港进行审计呢?

《华尔街日报》引述了PCAOB和美国证交会官员的说法,提到新达成的“审计协议”之所以确定在香港进行,是因为香港的防疫规定,更方便PCAOB检查人员入境,而要是入境中国,隔离时间将使检查人员难以如期完成检查。

看上去,这确实是个原因,估计审计人员还等不及开审,就先会被各种花式隔离、核酸检测折腾晕了,不过,我觉得这还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是要把香港当成双方的一个缓冲地带。对于中方,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中共的盘中之物,可以很好拿捏。对于美方,虽然香港现在的经商环境是大不如前了,但是香港的法律、会计师信誉,还是要比大陆好很多。所以,相比大陆,美国人更愿意相信香港。

另外,中共在回答记者问题时还强调,美国审计监管的直接对象是会计师事务所,而不是其审计的上市公司,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也是一个缓冲,会计师事务所成为中介,美中双方都跟会计师事务所对接,可以避免双方之间冲突。因为美国人这些年跟中共打交道太多,也明白中共阳奉阴违,耍花招的手段太多了,所以,在美国人眼里,上市公司的信誉,不如会计师事务所。

那接下来的审计是否会顺利呢?我个人比较保守,需要接受审计的公司有200多家,情况也一定会各不相同,有通不过(审查)的也很正常。

中概股退市对股民、股市的影响?

那么,如果其中一部分中概股被迫退市,对于股民会有什么影响呢?

事实上,这些企业从纽交所退市,只是意味着不能继续在这个交易所进行交易,但股权还是属于持股人的,其影响是因为无法交易,股权的流动性就没有了,但是,分红、表决等股东权利都是保留的。

当然,股票投资就是为了交易赚钱,那么股民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尽快卖掉股票。二是,如果该公司有在香港上市,股民可以把美国存托凭证ADR,转为香港市场的普通股继续交易。三是,退市之后,股民可以在美股的场外交易(OTC)市场继续交易,但是流动性会比较差,估值也会受到影响。

那么,对于美中股市又会有什么影响呢?我们先来看看中概股的规模。

综合媒体报导,截至2022年4月不完全统计,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大概有281家,分别有190家在纳斯达克,84家在纽交所,以及7家在美国证交所上市。

那么它们的市值如何呢?截至2022年3月,中概股的总市值是1.3万亿美元,而一年前,2021年的峰值,则是2.8万亿美元。而香港证券市场的总市值,在2022年7月底时,是35.9万亿元港币,也就是4.5万亿美元,也就是,在美中概股的总市值,大约占到港交所总市值的将近三成。

可以看到,这么大一块肥肉,华尔街当然是不肯放手的,因此华尔街高层一直强烈反对将中国公司剔除出美国股市。对中国来说,像阿里巴巴、百度和百胜中国这样的大公司被排除在美国之外也是一个重大挫折,毕竟美国拥有吸引全球投资的世界最大市场。如果中概股被退市了,那么中共就少了一个有效的圈钱路径,虽然对中共来说,政治因素似乎要比经济因素更大,但是,中共仍然是非常惧怕和美国金融脱钩的。

可能有人也会说,那中概股可以在香港上市呀,可以把资金引入香港。这样是否可行呢?今年1月,中金公司曾经对中概股回归香港做过一次沙盘推演,预计未来3年内,有60家中概股公司,可以走向回港上市之路,其中35家已符合回港条件,25家可能在未来3到5年内满足条件。但是,有197家中概股,暂时不能满足赴港二次上市的条件。

那么,回港上市中概股的状况如何呢?我们看看贝壳公司,它在4月21日时,被美国列入到了第五批预摘牌名单,5月11日在港交所主板挂牌,然而在上市首日,开盘就超跌2%破发。

再看看新浪微博,在登陆美股的2018年2月,新浪微博达到了巅峰股价142美元,估值登顶320亿美元,但在2021年12月回港二次上市后,股价重摔不起,微博港股的成交量每天只有60万港币,今年5月11日的收盘股价是164.9港币,大约是21美元。从142美元到21美元,中间是一个回港二次上市的距离。

又比如总市值最大的中概股阿里巴巴,根据中泰证券资料,阿里2021年在港交所交易的成交额,占阿里全球交易额的比例是16%,并且去年阿里港股的流动性,只有阿里美股的35%左右。

这三个例子,足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中概股转赴香港,股价和市值都遭到了冷遇压制,港交所目前资金“池子”还是太小,关键的流动性更是不足。根据Wind的数据,2022年截至5月,港股主板,平均每天的成交金额是1,293.12亿港币,折合美元是165.2亿元,而纳斯达克股市,今年3月的每日交易额,超过了2,800亿美元,是香港市场交易额的将近17倍。

除了流动性强之外,美国上市的门槛较低,对于部分中国企业,尤其是高成长但是仍未盈利的企业,是理想的上市融资地。

事实上,每个国家的交易所都会青睐不同的股票,比如美国比较喜欢科技股,香港则侧重房地产,而新加坡是更偏向于银行股,那么,科技股到了香港,估值可能就会比较低,股票也可能因为没有交易而躺平。所以,对很多中概股来说,赴港二次上市并不一定是个好的备选项目。

我们看,这个美中“审计监管协议”,在争议了十几年后,现在虽然达成了一个“初步协议”,主要因素是双方都还是有利想图,但相信在协议施行的过程中,美、中双方不可避免的还会发生磨合和冲突,毕竟,在目前美中角力的大背景下,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

财商经济研究所
策划:宇文铭
撰文:陈思雨
顾问:李庭千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李松筠
订阅财商天下:https://bit.ly/2XuEbjP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