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商天下】中国现断供潮 却不会有次贷危机?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3年05月10日讯】疫情过后,中国经济虽然在复苏,但是根基不牢、阻力很大,因为三驾马车都跑不动了,而在历次经济复苏中起领头羊作用的房地产业,可以说是其中最大的拖累。但有意思的是,尽管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种种危机,像是大量房企爆煲,以及断供潮、停贷风波等,但很多人预测的“雷曼时刻”却没有在中国成为现实,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另外,同样是涌现房贷断供潮,为何在美国引发了2008年的金融海啸,却没有酿成中国的银行危机呢?我们今天就来谈谈这些内容。

中国的经济复苏根基不牢

我们看到,中国一季度经济呈现复苏态势,但是,就像4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所说的,中国的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恢复和扩大需求是关键所在。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也发文表示,中国疫情后服务消费的报复性反弹所形成的甜蜜期可能是短暂的,随着这种脉冲效应的衰减,今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复苏面临的阻力不小。

陆挺认为,中国本次的经济复苏,和2008年的雷曼危机之后以及2015年股灾之后的经济复苏,有三个方面的显着差别。

首先是外部环境不同:前面两轮的复苏,中国与全球的复苏大致同步,但这一次却是背道而驰;而且,这次的复苏面临着极为复杂和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尤其是和美国的关系急转直下,导致中国面临科技禁运、供应链外移、境内投资和消费需求下降等状况。

其次,房地产是以往每次复苏的发动机和领头羊,因为房地产板块对中国GDP的贡献大约是四分之一,还扮演了通过信贷市场传递宽松货币和信贷政策的重要作用,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可能远超四分之一。

但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房地产行业这一次的复苏却非常艰难。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大部分民营房企,处于实际违约或是濒临违约的境地,国有房企是新开工和新盘销售的主力。但之前国有房企只占市场份额的两成之多,不可能在短期内填补民企留下的巨大空缺。

第三个差别是在居民消费方面。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房地产行业萎缩带来的负面财富效应、居民对未来的信心不足等,对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来说,陆挺所提到的这三个方面的显着差别,恰恰说明了为什么这一次中国的经济复苏阻力很大,因为出口、投资、消费这三驾马车都跑不起来了,而其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房地产业的萎缩。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房地产的现状。

“五一”楼市惨淡 法拍房恐创新高

中国各地的楼市,在经过3月的回温后,4月以来的成交量普遍大跌,有的地区甚至环比“腰斩”。例如,武汉住建局官网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武汉新房成交了7,487套,相比3月份的成交量下跌了49%。

中国房地产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克而瑞披露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百强房企实现的销售金额,总计为5,665.4亿元,单月业绩环比下降了14.4%;而全国30个主要城市的商品住宅成交量,环比下降了27%。

陆媒报导也提到,今年的“五一”假期,售楼处格外冷清,开发商们的花式促销不仅没有什么成效,有的甚至还因为“擅自大幅度降价销售”而被政府部门处罚。例如,苏州昆山的两家开发商,搞促销7折卖房,却被地方政府以“扰乱房市秩序”的罪名处罚。

但苏州昆山开发商所面临的困境,并不是个别现象。

五一期间,深圳也推出了特价房,有的楼盘降价上百万元人民币,甚至降了一千万,但销量仍然没有达到预期。有民众披露说,深圳人才供应房多了9,000多套,法拍房、断供房,着急出手打骨折价的不计其数,新的商品房真的很难卖。

同时,受疫情封控、行业监管以及地缘政治的影响,中国经济萧条,很多公司倒闭或是裁员,造成失业潮,购屋者交不起房贷,断供的也越来越多。据媒体报导,2022年中国法拍屋挂拍数量,大幅攀升到60.6万户,和2021年相比,暴增35.7%,创历史新高。法拍规模也因此上升到1.4万亿元人民币,大约是2,000亿美元。

自放开疫情封控后,银行的诉讼流程加快,导致法拍房数量激增。据业内人士估计,到了今年,中国法拍房的数量可能超过一千多万套。

我们也可以看到,最近网上有非常多的影片显示,购房者因为没钱还房贷,被迫断供,落入非常悲惨的境地。

比如,有一位女士说,她2019年在东莞花了200万元买了一套房,首付60多万元,月供是8,000多元。断供半年之后就被银行起诉,她才发现3年还了30多万元贷款,但是居然有20多万元是利息。法院查封了她所有的银行卡,连微信钱包都没有放过,还有一些违约金、律师费、诉讼费,七七八八加起来差不多十多万元。银行通知说,房子被七折拍卖。算下来,她不仅房子没有了,首付没有了,还倒欠银行几十万元,损失高达八、九十万元。

中美房贷断供 有何不同结果?

我们知道,美国也曾出现过大面积的断供潮,并且导致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但是,类似的事情,是否会在中国出现呢?

美国之所以会爆发次贷危机,是因为在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几年,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利率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竞争激烈,很多信用评分较差的美国人也获得了贷款,被称为“次级贷款”。但是,随着美国楼市降温,利率也逐步提高,次级贷款者的还款压力增加,许多人选择断供,银行收回房屋进行拍卖,但是因为房价下行卖不到好价格,机构出现大面积亏损,最终引发了次级房贷危机。

不过,中国的情况却和美国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金融学家易宪容,曾经在2014年5月发表过一篇文章,比较了房贷断供在中美两国的不同结果。

他说,在美国,不仅有个人破产法,而且个人按揭贷款合同也规定,个人如果选择破产或断供,只要把所持有的住房交给银行,其个人住房债务就此中止,但会留下信用违约的不良纪录。

但是,如果中国居民选择断供,不仅银行可能收回住房,而且该居民所欠下的债务还得继续还,直到其债务全部还清为止。不仅住房没有了,个人首付及前期供款打了水漂,还背了一身债务。

所以他认为,即使购买的住房已经成为“负资产”,也就是说,房屋的市价已经低于个人需要继续缴纳的贷款,中国居民也不会选择断供,因为代价太大,就像他的文章标题所说的,《中国不会出现美式断供潮:房子被没收也得还贷款》。

也就是说,同样是断供,美国购房者却不像中国购房者这么凄惨,因为美国实行的是非追索权住房抵押贷款(Non-recourse mortgage),银行和购房者共同承担房贷的风险。这也成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而中国实行的是有追索权的住房抵押贷款,而且自然人不能申请破产,所以在中国,还不起贷款的所有风险,全部加在了作为普通老百姓的购房者身上,银行却是零风险。

不仅如此,在疫情大流行引发经济危机之后,美国还出台了一个提供援助、救济和经济安全的“CARES 法案”(The Coronavirus Aid, Relief, and Economic Security Act),暂停实施“丧失抵押品赎回权”(Foreclosure)的措施,为可能陷入困境的房主提供灵活性,防止广泛出现房子被银行收走拍卖的危机。

但是相比之下,中国民众就是一个“韭菜命”,中共不榨出最后一滴油不算完。

民生加银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钟伟,也曾在去年3月发文指出,目前中国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会低于30%,非首套房实际首付比例不会低于50%。非极端情况下,银行承担的断供风险并不大,因为在中国做“房奴”的门槛非常高。

所以,也怪不得有人形容说,美国会有全局性的次贷危机,而中国呢,只会有个人版的房贷断供危机。

为什么“中国金融末日”没有成为现实?

其实,和个人按揭贷款相比,房企的贷款违约可能更让银行担心。不过,就算是恒大等中国房企持续爆煲,也没有像一些人所预测的,出现中国的“雷曼时刻”。这又是为什么呢?

《纽约时报》今年3月刊登了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陈志武的文章,题目是《为什么“中国金融末日”没有成为现实》。

陈教授指出,华尔街、西方媒体和经济学家们犯了一个根本性的错误,那就是把纯粹的市场逻辑应用到中国经济上,这种逻辑是行不通的。因为中共政府拥有几乎无限的权力,可以按照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引导资源、并且分配痛苦,来避免危机。

不过,他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中共可以无限期地挑战经济正统理论,虽然中国的监管者又一次证明了金融末日预言者的错误,但中共最大的考验可能还在前面。

策划:宇文铭
撰文:李松筠
编辑:蔚然、宇文铭
剪辑:曲歌
监制:陈思雨
关注“财商天下”:https://bit.ly/GJEconUND

(责任编辑:李红)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