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4年01月08日讯】“当新闻机构普遍放弃价值观甚至追求,甚至也放弃新闻专业主义,而逐渐沦落成地方党委、政府的宣传机构的时候,‘献词体’就只剩下空洞的叫喊。”在2024年来临之际,中国媒体的“新年献词”让一名评论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月5日,时评人士以“小威尔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题目是《“新年献词”的集体沦丧:一份中国媒体的正式悼词》(以下简称《悼词》)。
文章开篇提到了南方报系的评论作者宋志标及资深媒体人“西门不暗”所发的个人的新年献词被审查机构删除的事件,感叹“真正的献词,已经不容于这个时代”。接着就谈到了《南方周末》2024的新年献词,感叹这家媒体已从“面向公共”退步到“自哀自怜”。
即将迎来创刊40周年的《南方周末》今年的新年献词标题是《守住不惑的底线,选择做值得的自己》(以下简称《献词》)。此文对“不惑的底线”给出的定义是“守住自己的内心,守住自己的生活”。“小威尔逊”认为,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过好自己的日子”。
《悼词》直言不讳地指出,这样的“底线”强调的是个体可以不关心公共生活,不关心外部事物,而只是自己的“内心”以及“生活”。作为一家媒体,对公众说出这样话,明显流露出了一种无奈。
《悼词》指出,过去这家报纸的使命是为社会和公共利益寻求“答案”和“前路”。但走到现在,却只能以“即使不知道答案,即使不知道前路,仍可选择做最值得的自己”来表达自己“坚持”的姿态,但是“坚持什么,谁来坚持,都是含混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
《悼词》表示,已介“不惑之年”(创刊40年)的《南方周末》和当下中国的很多媒体一样,不仅没有成熟带来的“稳定”,反而呈现出不断的败退,从这个角度来看《献词》所呼唤的“守住”,或许多少反映了编辑们内心的想法——媒体的环境能不能少倒退一些?
“小威尔逊”认为,《南方周末》甚至于整个中国媒体的倒退,开始于2013年元旦。那一年的《南方周末》所写的新年献词在马上就要印刷的时候,被时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庹震紧急喊停,被勒令重新修改。最终,这位宣传部长亲自修改刊发的献词出现了常识性错误,遭到读者的嘲讽,随后更有部分读者聚集到南方报业集团大院举牌抗议,反对宣传部对媒体搞言论审查,这就是著名的《南方周末》献词事件。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该年的献词主题是“中国梦”,《南方周末》的编辑部把“中国梦”解读成了“宪政梦”,而几经修改后,最终淡化了“宪政”,强化了“爱国”。
“小威尔逊”在《悼词》中指出,南方周末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报导后就不断被官方整肃,而2013年的献词被删改事件,是对这家媒体的“最后一击”。因为在此之后“《南方周末》就不再是原来那家报纸了”。
在必须“听党指挥”,并不折不扣听从宣传部意见的原则下,《南方周末》在不讨论价值观、不追求新闻独立与言论自由的基础上,发展出的那套“技术层面的编采规范”,随后也在当局对新闻媒体的整肃中悄然凋零了。
《悼词》指出,曾经,《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主题是“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 (1998年);“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1999年);“我们从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2000年)。这些献词因为集中表达了中国人在过去一年的“抗争”和“争取权利”而打动人心。但从2008年以后,“公民社会”“宪政”等词汇都变成了敏感词。
《悼词》表示,2013年的献词事件,不仅是《南方周末》,对整个中国媒体来说都是一次重大挫折。此后,南方系、新闻专业主义在互联网上就成为了贬义词,市场化媒体的深度调查和评论部要么被撤,要么萎缩,“中国市场化媒体想通过‘报导新闻’来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也宣告结束”。
此后,抽掉了新闻专业主义和价值观内核的、强调华丽文风的“新年献词”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这些文章没有任何“负面情绪”。例如,今年所有媒体的献词中,对去年河北的洪水、年初的新冠肆虐都只字不提。即便提到年底的甘肃地震,也只会谈到“感人的救援”。
“这样的献词,只有‘正面感情’,也只有越来越强调‘光明’,最终脱离了大地,漂浮在空中,注定无法让人产生共鸣。”
《悼词》评论道,“当新闻机构普遍放弃价值观甚至追求甚至也放弃新闻专业主义,而逐渐沦落成地方党委、政府的宣传机构的时候,‘献词体’就只剩下空洞的叫喊。”
(责任编辑:何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