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闻】连续三年下滑 2024中共卖地收入降16%

【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2月05日讯】受到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去年中国地方土地出让收入已连续第3年下滑。有评论指出,如果这种情况无法改善,将对中国的土地市场,以及整体经济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

1月24日,中共财政部发布的财政收支报告显示,地方财力的重要来源,即政府性基金预算,在2024年完成收入约6.2万亿元人民币,仅完成年初预算目标的87.7%。

其中,占比约78%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规模约4.8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了16%。

这是2022年以来,连续第3年土地出让收入下滑,降幅较2023年的降幅13.2%,有所扩大。创下了2016年以来的新低。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教授孙国祥:“土地出让收入的持续下降,反映出中国房地产市场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包括需求疲软、开发商困境以及地方财政压力等。同时,中共政府的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增速放缓也加剧了这一个现象。”

土地出让收入连年下滑,也减少了地方可用财力。

美国南卡罗莱纳大学艾肯商学院教授谢田:“下一步,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会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大。下一步,要不就是裁员,削减政府机构,裁员,要不就减薪,也没有什么其它的路可走。”

官方数据也显示,2024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比2023年下降10.6%,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2.9%,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比2023年下降17%。

谢田:“现在看来,可能还没有见底,现在房地产泡沫破灭还在持续。未来一两年,卖地收入下降还是会继续下去。如果说全国的房地产,大部分城市都跟鹤岗差不多的话,大概就是触底了。但是呢,越来越接近了,我看。”

中国的土地归政府所有,地方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于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新开发项目减少,土地使用权的交易也随之减少。

谢田:“市场过于饱和,严重过剩,这个土地基本上就是,你可以说政府手里的地基本上就死在那里了。基本上对他们来说,本来就是无本生意,现在没人买的话,它也赚不到钱。土地财政就没有了。”

台湾南华大学国际事务与企业学系专任教授孙国祥指出,如果土地出让收入持续下滑的情况无法改善,将对中国的土地市场,以及整体经济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包括市场信心低迷,地方财政困境加剧,以及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衰退。

孙国祥:“我个人认为,对土地市场的直接影响包含土地市场的流动性减弱、土地价值下降的连锁效应。第二,会对地方政府的财政造成更大的压力,也就是债务压力会加剧,包含基建项目的资金短缺;第三,房地产市场的连锁影响,包含开发商资金链恶化,房地产市场活力下降。”

事实上,在经济低迷、债台高筑的情况下,中国许多地方政府早已发生严重的经费短缺。

孙国祥:“但是我个人认为整体土地出让收入可能维持低迷,原因在于一线跟核心城市需求相对稳定,但其他地区仍可能出现流拍的现象。而且地方政府财政压力,我个人认为也会持续存在在2025年。”

导致地方政府现金严重短缺的核心问题,就是长期依赖“土地财政”,也因此在房地产市场衰退和需求疲软中受到重创。

孙国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苏需要时间,而中国的人口结构、行业债务问题和地方财政压力等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因此,我个人认为2025年土地出让收入虽可能出现减幅缩小,但大幅反弹的可能性不高。”

多位财税专家也向陆媒表示,从中长期看,中国土地市场难有大幅反弹,土地出让收入下滑趋势难以扭转。

编辑/孟心琪 采访/易如 后制/陈建铭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