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25年05月13日讯】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段历程⾒证了中华⽂化的辉煌与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深⼊⼈⼼,成为塑造中国⼈道德观念与社会秩序的根基。社会秩序以“仁、义、礼、智、信”为核⼼价值,家庭关系强调⾧幼有序、⽗慈⼦孝,这些⽂化理念构建了稳定和谐的社会结构。然⽽,⾃中共掌权以来,通过⼀系列激进的政治运动,传统⽂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尤其在⽂化⼤⾰命(1966-1976)期间,中共发动了“破四旧”运动,对中国传统⽂化进⾏了彻底的摧毁。⼤量历史⽂物、经典书籍、宗教场所被毁坏,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化根基被强⾏解构,无数知识分⼦和传统家庭的纽带也在这⼀过程中断裂。这场⽂化浩劫,不仅抹去了中华⽂明的光彩,也让⼀代⼈失去了对⾃⼰⽂化的认同与⾃豪。
⾃1949年中共建⽴政权以来,中国社会历经剧烈变⾰,这些变化不仅深刻改变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化格局,还对⼈民的⽣活⽅式和社会结构产⽣了深远⽽持久的影响。无论是对国家结构的重塑,还是对民众⽇常⽣活的深度渗透,中共政权的强⼒⼲预无疑塑造了当代中(共)国的⾯貌。在这⼀过程中,通过“偷梁换柱”的⼿法,灌输“爱党就是爱国”、“中共等于中国”的错悟理念,将原有的神传⽂化价值观和社会道德秩序取⽽代之,将⾺克思主义及无神论的理念强加于社会,并系统性地削弱了传统⽂化的影响⼒。这些变⾰不仅在短期内引发了剧烈的社会震荡,也在⾧期中改变了中国的⽂化脉络,使得它们潜移默化融⼊在近代⼈的⽣活里。
在中国历史的⾧河中,确实没有⼀个政权像中共这样,在执政期间造成如此⼤规模的社会问题与国民不满。无论是在政治压迫、社会不公、⾔论封锁、还是对异⾒的镇压,中共的统治模式与⼿段都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个朝代,并且在当今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其⾏为与态度更引起了国际社会和中国⼈民的强烈反弹。
⾯对这样的政权,民间的不满与反抗情绪逐渐积压。如今,中共的统治正⾯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社会的不满情绪愈加强烈,年轻⼀代的民主诉求⽇益⾼涨,国际社会对中国
⼈权状况的批评声⾳不绝于⽿。尤其在中共强化了对⾹港、台湾以及境内民族、宗教的打压后,国内的反对声⾳也愈来愈无法抑制。
本⽂将通过对⽐中共统治前后华夏⽂化与社会变迁,对当今中(共)国所⾯临的诸多问题进⾏反思,并进⼀步探讨中共政权的危害及摒弃中共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中共统治前后的中国社会对⽐:从传统⽂化、敬天信神到无神论的转变
华夏民族⾃古以来,拥有深厚的传统⽂化根基,并且敬天信神是其⽂化特⾊之⼀。传统中国社会中,天命思想和对神灵的敬畏浸透于⼈们的⽇常⽣活和精神世界。⽽中共⾃建政以来,秉持无神论理念,对传统的宗教信仰和天命思想进⾏了系统性的排斥和改造。这种从信神到无神论的转变,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化⾯貌,也改变了中国⼈民的精神⾯貌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中的天命观
儒家强调“天命”,认为天赋予君主和统治者合法的统治权⼒,并且有义务维护社会秩序与⼈民的福祉。这种天命观不仅影响了中国的政治体制,也深⼊到社会的伦理道德中。
例: 周公治国理政的天命思想:周朝建⽴初期,周公旦以天命为理据来执政,认为⾃⼰是“受命于天”,这⼀观念对后来的封建统治有深远的影响。中国历代王朝的建⽴,常常伴随着“天命”与“天意”的合法化辩护。
道教和佛教的神灵信仰
除了儒家,传统的道教与佛教对神灵的崇拜也深远影响了中国⼈民的精神世界。道教推崇“天尊”与各种神祇,并强调⼈与⾃然的和谐,⽽佛教则倡导冥冥中有神佛掌控众⽣命运,尤其是在民间,信仰神明和祭祀活动是⽇常⽣活的⼀部分。
例: 祭天与祭祖仪式:中国传统的祭天仪式强调对天神的崇拜,这是⼀个深具政治象征意义的活动,帝王以“天⼦”⾝份向天祈求国家安宁和丰收。
民间信仰
中国的民间信仰充满了对神灵的敬畏与追求,这些信仰渗透到⽇常⽣活的各个⽅⾯,无论是农业⽣产、婚嫁、⼦嗣还是疾病,民众都会依赖神明的庇佑。各地的庙会、神像、⾵⽔等元素在民间普遍存在,显⽰出敬天信神的根深蒂固。⽽在中国的各地,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庙会和祭祀活动,祭拜地⽅神明或祖先,祈求五谷丰登、家庭平安。
(⼆)中共建⽴政权后的无神论主义:对宗教信仰的排斥与替代
⾃1949年中共建⽴政权以来,无神论成为官⽅的⽴场,中共提倡⾺克思列宁主义的无神论思想,并将其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中共主政后,对传统的宗教信仰进⾏了强烈的打压与取缔,并推动了集体主义与世俗化的思想观念。
⽂化⼤⾰命期间的极端无神论⾏动
在⽑泽东的领导下,⽂化⼤⾰命(1966-1976)期间,对宗教信仰的打击达到了顶峰。中共主张“破四旧”——即破旧习惯、旧⽂化、旧思想和旧⾵俗,将⼀切传统⽂化视为封建迷信,将对神灵的崇拜视为思想上的落后与有害元素。这⼀运动不仅摧毁了⼤量的宗教场所,还抹去了许多民间信仰的痕迹。
例:
⊚ 破四旧运动:无数寺庙、道观和佛教场所遭到摧毁,许多神像、经书和宗教⽂物被焚烧或毁坏。即便是⼀些信徒的宗教仪式也被视为“迷信⾏为”,加以禁⽌。
⊚ 对宗教领袖的迫害:不少佛教僧侣、道教道⼠及基督教牧师等宗教领袖被视为“反⾰命分⼦”,遭到迫害和监禁。
无神论教育与思想控制
中共建政后,无神论教育成为学校、媒体及各类宣传⼯具的主要内容。从幼儿园到⼤学,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成为课程的核⼼,科学与现代化的理念被强调,⽽传统的宗教信仰则被视为落后与不合理的。
例:
⊚ 学校中的无神论教育:在中共政权的教育体系下,学⽣们从⼩便接受⾺克思列宁主义、⽑泽东思想等无神论理论的灌输。这些理论强调唯物主义,否定了宗教信仰的价值,并在学校的课程中贯彻无神论思想。透过各种宣传⼿段,学校不仅让学⽣学习无神论的理论基础,还塑造了年轻⼀代对神佛信仰的疏远与冷漠。
这种⾧期的无神论教育,逐渐形成了⼀种无形的社会氛围,让宗教信仰的存在显得越来越遥远,甚⾄成为⼀种“不合时宜”的存在。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许多年轻⼈对传统的道德伦理与德⾏价值漠不关⼼,对于儒家、道家等传统⽂化中的道德观念缺乏认同,反⽽更为注重个⼈的功利与物质追求。
这种教育⽅式的影响,已经深刻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层⾯。年轻⼈普遍缺乏对灵性与道德的探索,这使得整体社会在追求物质和利益的过程中,对于精神层⾯、道德规范的重视⼤为减少,从⽽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的加剧,如道德价值观的滑坡、社会⾵气的浮躁 等。因此,无神论教育不仅是对宗教信仰的压制,它还在无形中改变了整体社会的⽂化脉络,并对未来的道德和伦理继承产⽣了深远的影响。
⊚ 对信仰活动的严格管控:如今,即便在中国,基督教、佛教和道教等宗教活动仍受到严格监管和控制,宗教场合经常遭到封禁或限制,教徒的集会和传教活动时常受到打压。
中(共)国的“信仰兴起”与⽭盾
随着改⾰开放以来,尤其是21世纪初,宗教信仰的复苏似乎在某些层⾯上逐渐显现。然⽽,这⼀现象与中共的无神论⽴场却存在着本质上的⽭盾。
在过去的数⼗年中,中共对宗教的打压政策⼀直是其治国⽅针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建国初期,无神论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核⼼。然⽽,随着中国⽇益融⼊全球化的经济体系和国际政治舞台,中共对宗教信仰的态度逐渐出现微妙变化,“放宽”部分宗教限制的做法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从某种⾓度来看,这⼀转变似乎更多是出于对国际形象的考量——即中共放宽宗教限制,正是为了避免再次背负来⾃国际社会的强烈指责与骂名。
例如,当中国与西⽅国家进⾏⾼层交流或签订经济协议时,中共往往会放松对某些宗教活动的监控,并表达对宗教⾃由的⽀持。这些做法,无疑是出于避免进⼀步背负来⾃国际社会的指责,特别是在宗教和⼈权问题上的负⾯评价。
尽管如此,这⼀放宽措施并⾮基于对宗教⾃由的真正承认或⽀持,⽽是出于中共希望改善其国际形象,维护国际关系的需要。中共在放宽宗教限制的同时,仍然保持对宗教的严格控制,尤其是对⼀些被视为威胁政治稳定的宗教团体,如⼀些未经政府批准的基督教地下教会,仍然进⾏打压。此外,中共对宗教活动的监控依然存在,许多宗教场所和宗教领袖仍需遵循中共的指导与审查,并确保其活动不会挑战政府权威。
例:
⊚ 基督教:随着改⾰开放和社会变⾰,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基督教在中国的信徒数量显着增⾧。尽管如此,基督教教会在中国的发展仍⾯临中共政府的监控与打压,许多地下教会和家庭教会仍然是⾮法存在,政府对其活动进⾏严密监视。官⽅认可的三⾃教会虽然可以合法存在,但也要受限于政府的⼲预和管理。
⊚ 道教与佛教:佛教寺庙和道教观庙在⼀些地区得到重建和修复,并且吸引了⼤量信徒和游客。然⽽,尽管如此,这些宗教活动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尤其是在⼀些具有民族和政治意涵的宗教领域,例如藏传佛教等,这些群体的活动会遭遇更为严厉的打压。
总的来看,中共放宽宗教限制的⾏为,这⼀政策的背后,反映了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必须在维护政权稳定和提升国际形象之间寻求⼀种微妙的平衡。尽管宗教信仰的复兴在中(共)国社会中有所显现,但中共的根本⽬标依然是加强对宗教的掌控,确保其政治统治不受威胁。
(三) 中共建⽴后的中国:民众历经暴政与社会动荡
⽑的社会改造与邓的改革开放
1949年,⽑泽东领导的中共政权宣告所谓中国进⼊新时代。然⽽,随着中共政权的建⽴,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化及⼈民的⽣活影响却是巨⼤的。⽑泽东及其领导集团通过⼀系列的政策和运动,如⼟地改⾰、⼤跃进、⽂化⼤⾰命等,对中国进⾏了彻底的社会改造。
⊚ ⼟地改⾰:1949 年后,中共实⾏⼟地改⾰,强⾏将地主的⼟地分配给贫苦农民,表⾯上是为了解放农民,实际上却伴随着⼤规模的暴⼒与社会动荡。数以百万计的地主和富裕农民遭到迫害和杀害,⼟地的重新分配并未带来社会的稳定,反⽽加剧了社会的撕裂。
⊚ ⼤跃进:1958 年,中共推⾏⼤跃进运动,试图通过强制集体化和⾼强度的农业与⼯业⽣产来达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标。然⽽,由于政策的极端性和对现实情况的忽视,⼤跃进最终导致了空前的灾难。⼤规模的饥荒和疾病蔓延,根据估计,⼤约有3000 万⼈死于饥饿。中共的集体化政策不仅未能提⾼⽣产⼒,反⽽让农村社会陷⼊极度困境。
⊚ 改⾰开放后的变迁:经济增⾧与政治压制:1978 年,邓⼩平提出改⾰开放,试图通过经济改⾰来引领中国⾛向现代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引⼊,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惊⼈的成 就,数亿⼈脱贫,国家经济快速增⾧。然⽽,近年来“向钱看”的经济导向和财富追求却带来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多个层⾯表现出来,涉及社会不公平、环境污染、贫富差距、道德滑坡等。
贫富差距加剧:房地产市场泡沫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被视为财富积累的主要途径。为了促进经济增⾧,地⽅政府和
⾦融机构往往⽀持过度的房地产开发。然⽽,这种过度依赖房地产的经济模式加剧了贫富差距。
⊚ 案例:恒⼤危机(2021 年)
恒⼤集团的债务危机是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最⼤的⼀宗事件之⼀。恒⼤是中国第⼆⼤房地产开发商,债务规模庞⼤,涉及资⾦链断裂和⼤量中⼩投资者的损失。恒⼤危机暴露了中国房地产泡沫背后潜藏的⾵险,同时也暴露了“以房养房”经济模式下的财富不公:很多普通家庭被迫背负巨额房贷,⽽⼀部分富有企业家和地产开发商则通过⼟地开发和资本运作获得了巨⼤的财富。
恒⼤危机不仅影响了房地产市场的稳定,还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泡沫,普通⼈更难通过购买房产实现财富积累。更重要的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性质,部分地区的房价远远超出了当地居民的承受能⼒,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步扩⼤。
教育不公:教育资源的垄断
近年来,教育⾏业在中国逐渐变成了财富和阶层流动的重要场所,但也因为市场化和过度商业化的因素,出现了严重的教育资源不公问题。富裕家庭往往能通过额外的教育投⼊让孩⼦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贫困家庭则被排除在优质教育资源之外。
⊚ 案例:双减政策后培训市场的变化(2021 年)
2021年,中国政府发布“双减政策”,旨在减少课外培训负担和家庭教育⽀出的压⼒。但政策实施后,虽然禁⽌了部分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盈利活动,却也导致了部分民营培训机构的倒闭。这⼀政策的背后,反映了中国教育体系中对家庭财富的依赖:富裕家庭往往能够通过昂贵的课外辅导、海外教育等途径让孩⼦脱颖⽽出,⽽低收⼊家庭则无法享受这些资源。
这⼀现象导致教育不公平问题加剧,贫富家庭之间的教育鸿沟更为明显。尤其在⼀些⼤城市,教育资源的争夺更是体现了“有钱能使⿁推磨”的现象,导致了普通家庭的孩⼦在教育上处于劣势。
环境污染与“向钱看”
随着中国经济的⾼速发展,很多地⽅政府和企业都更加注重短期经济利益,忽视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为了追求GDP的快速增⾧,⼀些地⽅政府和企业忽视了环保标准,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 案例:⾧赐号事故与⾧江污染(2021 年)
2021年,⼀艘名为“⾧赐号”的船只在⾧江上发⽣了⼤规模污染事件。据报导,⾧赐号在通过⾧江时,由于船舶过载和不当操作,泄漏了⼤量的化学品和废⽔,导致了⾧江流域的污染问题。这种问题的根源与中国部分地区对经济增⾧过度依赖,忽视环境保护有关。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部分地⽅政府和企业未能严格执⾏环保法规,最终导致了对⽣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 案例:雾霾问题(年年反复)
尽管近年来中国政府已采取了⼀系列措施来治理⼤气污染,但“雾霾”问题依然严重,尤其是在北⽅⼀些⼯业重镇。例如,北京、河北、⼭东等地在冬季经常出现严重的雾霾天气,影响了⼈们的健康。雾霾的根源之⼀,是⼀些地⽅政府过于依赖传统⼯业和重化⼯业来推动经济增⾧,忽视了环保法规和绿⾊发展的必要性。
社会道德滑坡:拜⾦主义和⾦钱⾄上的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些⼈开始追求财富积累,导致了社会中“拜⾦主义”和⾦钱⾄上的价值观逐渐泛滥。与此同时,社会道德和精神⽂化逐渐被忽视,导致社会⾵气的变差。
⊚ 案例:网络“带货”现象与虚假宣传
网络平台上的“带货”现象在近年来异常⽕爆,很多网络红⼈通过夸⼤其词的宣传、虚假的产品推荐等⼿段,赚取丰厚的佣⾦。然⽽,这种现象反映了社会中越来越盛⾏的“为了赚钱不择⼿段”的价值观。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些⼈不惜牺牲社会责任和消费者权益,进⾏虚假宣传,导致了信任危机和社会道德的滑坡。
在⼀些情况下,商家和平台为了追求利润,忽视了产品的质量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通过操控舆论和数据作弊等⼿段来提升销量,这种现象的蔓延使得社会更加注重个⼈经济利益,⽽忽视了公平和诚信。
健康与⾷品安全问题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很多企业为了追求更⾼的利润,忽视了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标准,导致了⾷品安全问题的频繁发⽣。
⊚ 案例: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08 年) 尽管这个事件发⽣在2008 年,但其影响⾄今仍深刻,反映出中国“向钱看”的市场化取向可能导致的严重社会后果。三聚氰胺奶粉事件 中,⼀些奶制品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利润,在奶粉中加⼊三聚氰胺这⼀有毒物质,导致了⼤量婴幼儿受害。这⼀事件暴露了中国部分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时对社会责任和消费者健康的忽视。
这些具体案例都表明,在中国,随着“向钱看”的市场经济逐步成为主流,⼀些社会问题的加剧也是不可忽视的:贫富差距的扩⼤、教育资源的不公、环境污染的加剧、社会道德的滑坡等。
(未完待续)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李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