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风 第四集

【新唐人】私家鱼排

榕树澳在西贡的北面,远离繁嚣。由榕树澳码头向远处眺望,你可以饱览“星罗棋布”的鱼排,以及远处“群山起伏”的美景。这里大概有八十多个鱼排,乘搭小艇,不消三分钟便可抵达目地地,这个鱼排约有二千呎,上面的宽敞平台让你可以细意欣赏四周幽雅的景色。

这个鱼排的主人Cici是一家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她非常喜欢钓鱼,曾经到朋友的鱼排垂钓,由于觉得麻烦人家,所以Cici十几年前就决定花港币十多万块;在西贡的榕树澳买下了一个鱼排,作为私人的海上乐园。鱼排都是用很多长杉木造成,下面是用塑胶桶作为承托,四面用锚固定整个鱼排,这些木条和粗麻绳都要成千元一条,Cici维修鱼排的费用每个月也要用上港币六千多元。

普通人就养狗养猫作宠物,CC却喜欢养鱼作宠物。鱼的饲料就用南极虾;她的鱼养大了,最小一条有十来斤重,而最大的也接近四十斤呢!不过由于自然生态的定律,CC要随时接受宠物生老病死的事实,最近,她就是为了养的其中一条鱼死了而伤心呢!

鱼排虽小,但上面的设施也可以一应俱全,基本上政府会要求鱼排主人加设一个环保洗手间在鱼排上,以附合_生设施,而费用需要港币一万多块。

附近有好几个鱼排都用作旅游之用,在鱼排上大家可以进行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钓鱼、烧烤、火锅等等。其中一个主人就养了一批鱼供给游客垂钓。

榕树澳的环境污染少,水质清澈,随处都可以见到青口生长在鱼排附近,连这些绳子上都布满“青口”,他们说一年就长得那么大了。

今天我们就来“铲青口”,铲上来后我们都要做一番功夫呢,副在表面的寄生物要用刀刮掉,辛苦做来自在吃嘛。新鲜的青口放到水�煮一煮就可以吃了,鲜味无比,调料都不用。

拍摄当天,鱼排主人为了招呼我们,所以特别安排了一条大龙趸来做火窝材料,这条龙趸足足重十来斤,真是明副其实的丰富海鲜火窝餐呢!

毓民私房牛肉面

在九龙区著名的闹市旺角,有一个新的招牌──“毓民私房牛肉面”,这是名评论家黄毓民和他的家人共同经营的餐馆,平时滔滔不绝的他,在店里忙着招呼客人,又是另一个形象。

黄毓民说他们的招牌牛肉面,其实是他太太平时在家里做的面食。

他们的牛肉面和台湾那些红烧牛肉面不同,是用牛腱来做的,然后是用蕃茄熬汤,还有白萝卜、还有红萝卜,这看起来是个浓汤,其实是一个清汤,家里做的清汤,是招牌面,是他们的镇店之宝。

他表示这里的租金很贵,每个月要16万港币,他们一天卖五百碗面,还有其他的小吃,经营不容易。

著名评论家黄毓民:我呢!是做生招牌、代言人,把名字借给他们,赚钱分给我一点这样子!

除了招牌面,还有许多台式的小吃。

著名评论家黄毓民:台式炒米粉,像这样的米粉很好吃的,你可以吃一点,很好吃的,你可以吃一点试试看! .台湾米粉,试试看!..我也试试看!

这是台湾的咸酥鸡,这个是香菜,高栈塔,这是凉拌青瓜。

著名评论家黄毓民:好吃吗?

记者:很香!

黄毓民说开这家餐馆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原则,只是以前的地盘被人剥夺了。

著名评论家黄毓民:譬如说电台我就被人家炒鱿鱼了,报纸,现在大部分的报纸都是亲共的、亲政府的,根本就容不下我们这种反动的文字。

身为“名嘴”的他,三句不离本行,对于香港的政事仍十分关心,现在只是换一个方式──走向街头。

著名评论家黄毓民:我现在是沦落街头,电台没得讲,我到街上去讲,所以最近那个政改方案,那个争议,我在街上讲了十几场,到大学府里去讲,我们是希望民主派议员能够否决这个鸟笼的政改方案,结果成功。

黄毓民表示在将来会继续找一个平台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到时候黄毓民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来餐馆招呼客人了。

郑和下西洋纪念展

去年是郑和下西洋的六百周年,香港历史博物馆为了纪念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特别举办“扬帆万里:郑和下西洋纪念展”,展出郑和及他下西洋有关的六十多件珍贵展品及一百多张照片,为郑和下西洋的事迹提供了具体的史实资料。

这次展览分为六个部分,包括郑和的生平,他下西洋的历史背景,还有他的影响,并且呢介绍他的船队等等。

郑和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期间,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次下西洋,每次出航船只多达二百艘,随行人员则多达二万八千人,气势磅礡。

郑和一号宝船属于福船型,是郑和下西洋的帅船,所谓的帅船呢!就是可以容纳一千人的大宝船。

长达11米,1957年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出土的大舵杆,是其中一件非常珍贵的展品,具专家推算当年郑和所乘的宝船,船身长度可能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耶!

郑和的船队遍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这幅“航海图摹绘本”记录郑和七下西洋所经过的地方,航海图由中国南京一直延伸至东非,由于当时没有地球是圆的概念,因此整条航线皆以前面作为方向。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时候,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特别铸造了这个大铜钟,布施寺庙。

铜钟的两侧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的字样,可惜这位伟大的航海家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去世,终年62岁,中国划时代的航海活动也随之彻底终止。

郑和下西洋显示中国的航海事业,无论是航海、造船技术,以至船队管理,在当时都是遥遥领先的,不仅是明代对外关系和中西交通史上的大事,透过展出的文物中,更加了解它的影响力,它促进各国的文化交流,发展和推动亚非间的国际贸易,令中国的声威远播。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