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七日电)香港当局宣布改革本地中学教育制度,使得缠扰香港十年的教育问题又再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
教育局局长孙明扬昨天公布,最快从明年九月起,实行中文教学的本地中学,只要百分之八十五的学生的英文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开设英文班,以英文授课及使用英文教材。
对于当局的决定,此间教育界普遍表示赞同,舆论也大都认为做法恰当,觉得可以打破英文中学(英中)和中文中学(中中)之间的标签问题。
香港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大部分中学使用英文授课及英语教材,因而被视为英文中学,期间只有少数中学采用中文授课及中文教材,被视为中文中学。
不过,当时许多英中都是名不符实,虽然使用英文教材,但老师上课时还是使用粤语。不过,英中一直比较受重视,家长也都希望子女进入英中。
香港主权转移后,特别行政区政府致力推行母语教学,于一九九八年把本地的中学划分为英中和中中两种,英中完全以英文授课及使用英文教材,中中则相反。
在这样一刀切的情况下,本地只有一百一十四间中学符合以英语授课的标准,被当局列为英中,其余三百余间学校被列为中中。
而由于菁英学生普遍进入英中,以致英中学校成为“高人一等”的学校,中中则被视为“次等”。
在优劣的标签效应下,过去十年,几乎所有本地家长都期望子女可以透过政府的派位进入英中,不少家长因为子女进入中中而痛哭。
近几年来,当局的上述政策持续受到外界抨击,一些企业老板甚至批评这种教育制度令香港的英文水平大幅下降,削弱香港的国际地位。
经过十年争辩,当局终于放弃有关政策,准许中中开设英文班,不再一切切划分英中及中中。换言之,本地中学的教育制度又回到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大部分中学采用英语教学的年代。
本文网址: https://cn.ntdtv.com/gb/2008/06/07/a150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