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台北三日电)中国大陆在北京奥运会上以五十一金缔造奥运史上最佳成绩,引发金牌大国与体育强国的讨论话题。上海体育学院人文学院院长萧焕禹认为,中国虽然在奥运会上赢得不少奖牌,但就整体体育发展来说,中国不能说是强国。
“东方网”报导,萧焕禹表示,要真正成为体育强国,首先是在体能类的项目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田径和游泳,它们展示人类社会的力量及速度,而中国在这两个项目上薄弱。
他说,中国的技巧类项目比较好,例如乒乓球、体操、跳水、羽毛球等项目,但外国对此并不太重视,因为观赏这些项目的人口不多。外国体育朝普及化及商业化发展,“哪一个项目看得人多,然后和媒体连在一起,产生更多的受众。”
萧焕禹表示,一般认为,参加奥运会竞技赛事的运动员应是专业培训出来的职业运动员,他们的工作也应是运动。不过,许多外国运动员却不是“科班”出身,从事什么工作的都有,例如法国运动员的职业五花八门,包括银行职员、老师、学生、还有兼职的保姆。
萧焕禹分析,世界上关于竞技体育的培养有三种体制,一种是以政府主导,目的是为了争夺金牌,像中国;在外国,以美国为代表的社团为主导,由社会办竞技体育,成立各种体育协会,运动员都是从小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到了工作年龄,他们一边工作一边训练;另外也有职业运动员,像棒球、垒球、篮球NBA都是职业运动员。
他说,由于体制不同,国家的制度及管理体制不一样,培养的机制、培养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很大差异。
萧焕禹认为,中国需要探索既能使竞技体育快速发展,同时又能够按照体育发展的规律;“就我们体育自身的发展,体育很大程度我们把它当成工具,就是拿金牌的工具。”
本文网址: https://cn.ntdtv.com/gb/2008/09/03/a193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