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各位好,欢迎收看新唐人电视台《热点互动》节目。奥巴马就任总统短短二周以来,除了推动8,190亿的刺激经济方案,在众议院获得通过之外,在外交领域也开始发生影响。奥巴马的对外政策有什么新意?他在处理中东和朝鲜问题上会有哪些变化?未来中美的关系的前景又会如何?我们今天请本台资深评论员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李天笑先生给我们做一分析探讨。天笑博士您好。
李天笑:主持人您好。
主持人:我们知道,奥巴马尽管是高票当选了总统,但是他在外交领域来讲还是一个新兵。那么他上任以来在外交领域有哪些举措?您认为从中能看出他这些外交政策与以往有哪些变化呢?
李天笑:我个人觉得他从布什的新保守主义,也就是比较强硬的围剿邪恶国家,包括共产邪恶国家在内,从这种政策开始倒退,转而采用相对比较守势的对话和接触。
主持人:从强势转为守势。
李天笑:或者说从进攻型转为防守型的这样一个转换。那么具体表现首先就是,他在一系列的讲话还有就职演说当中,没有提到关于民主还有怎么在世界上推进自由制度,也没提到邪恶国家,原来布什一直强调的问题他全都省略了。
主持人:他最先接受一个阿拉伯国家的记者采访。
李天笑:是沙特阿拉伯,当时他讲了一句话,也体现他外交政策一个很重要的方向。他讲说,如果伊朗这些国家松开它的拳头的话,那么美国将张开双手。我觉得他比较一厢情愿,喜欢用这种谈判、对话的手法去跟已经被事实证明是邪恶国家,比如伊朗、北韩这些国家去谈判。那么这会不会有结果,当然我们可以下一步再继续看。
但问题是如果从以前的经历来看,北韩、伊朗这些国家,那是很会玩手腕的。你跟北韩不知道签订多少条约了,但是它现在仍然在跟你在玩,而且不断的变换手法。那么第二点,他用所谓的软实力或者叫智慧力量,用这种方式去对付这些邪恶国家。
主持人:什么叫做“软实力”?
李天笑:“软实力”,比方说用美国的经济、文化还有经贸、外交等方式,相对于军事手段、强制的制裁手段等等,也就是所谓的“智慧力量”。那么到底是不是智慧,下一步也需要有所证实,因为从目前来看,当美国期待伊朗松开拳头的时候,它是不是一定会松开拳头,它有没有这种想法?这是个问题。
第三点,我觉得他不预设条件的去谈判,这个就显得……希拉里当时讲过一句话,她讲,奥巴马这种政策是非常幼稚的,当然现在她也加入这个幼稚的阵营。那到底是真幼稚还是……反正她现在变色了,所以这个很难说。但是我觉得在这种邪恶的国家面前,美国有强大的实力,你怎么运用这个实力,巧妙的运用这一点,我觉得可能是更重要的一点。
主持人:布什总统在执政8年期间,他一直提出这种“邪恶轴心说”,但是他的一些外交政策后来却导致美国在全世界树敌太多,所以被认为他也有很多败笔。但是奥巴马现在一上来就很想扭转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这种地位,所以他就说他要采取一种灵活接触而不预设条件的主张。而且这种主张也被人认为是比较务实的作法。那您怎么评价?
李天笑:在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理论当中,有一个基本的原则是被普遍接受的,就是“力量学说”和“威慑学说”。我们知道当时摩根索(Hans Morgenthau)提出最早的讲法是:在国际关系中,唯有力量本身才能改变整个局势的对比。后来核武器出现之后,又出现了“威慑理论”,就是说我拥有核武器但是我不一定要使用核武器,用这个来使你屈服。
主持人:做为一种手段。
李天笑: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民主党的总统当中,最成功的运用这个理论的是肯尼迪。在60年代古巴导弹危机当中,赫鲁晓夫把导弹弄到古巴,当时通过卫星发现了这一点,发现了以后,肯尼迪非常坚决的要求赫鲁晓夫马上撤出,你不撤出的话,那美国要采取强硬的措施。结果当时美苏双方进行对峙,差一点就发生核战争,最后在美国的威慑下,当然美国要比苏联强,赫鲁晓夫被迫撤出,最后这个危机得以解决。
当然我们也看到更成功的例子,那就是里根。里根对苏联、对共产党阵营采取了非常坚决的围剿,迫使苏联跟美国进行发展外太空武器的对峙,最后拖垮了苏联经济,使得苏联内部发生很大的变化。当然苏共内部也因它对人民的高压政策,使得党员退党、人民不满等等,这些事情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里根还是功不可没的。
所以我觉得以今天的局势来说,虽然苏联阵营是瓦解了,但是以中共为首的共产阵营到现在还存在,而且跟世界上各个邪恶国家,比方跟北韩、跟伊朗、跟哈玛斯以及真主党等等这些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所以世界各地的动荡跟中共、共产主义的暴力输出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其实里根和肯尼迪,这两个美国总统的政策还是应该成为楷模的,在今天还是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主持人:那世界上除了中东之外,另一个热点就朝鲜半岛问题。比如奥巴马是1月20日就任总统的,1月30日的时候,朝鲜就单方面终止了南北韩之间的一切关系。那有人说他这是做给奥巴马看的,你刚上台,我就要给你一点颜色看一看,然后增加自己以后跟美国谈判的筹码。那么到现在为止,您认为奥巴马政府对于北韩这些做法会做出什么样的回应?
李天笑:这要看他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什么样的?我判断奥巴马政府对于北韩问题,他基本上还是延续布什的六方会谈这个模式,但是他最近出台的一个政策,对北韩来说也非常明显的是“胡萝卜加大棒”,北韩你必需正式的、不可逆转的放弃核武政策,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可以给你某种甜头,比方说可以帮助你发展和平运用核能源等等。
主持人:可是一直都做了这么多年了。
李天笑:问题是从美国和北韩发生矛盾开始,北韩就不愿意让美国来查它的核武器,而且它一直是用发展核武这个问题来跟美国较劲,从中得到它想得到的各种各样的经济和政治资源。所以我觉得奥巴马政府到现在为止,他如果没有新的政策出台,还是延用布什的六方会谈,那这个问题不会有很大的成果。
那么还有一点,北韩这次提出要全面废止南北韩的协议,它是有几个因素在里面:一个因素当然是挑战和试探美国的底线,对于美国的政策,它希望美国现有发表纸面的政策有所松动。再有一个,它得到中共方面的背书,中国的联络部长在奥巴马就职那天,正好去了平壤。那我们看到当李明博就职的时候,中国的联络部长也去了;当美国和北韩发生核武冲突的时候,他也去了,每一次重大的关头他都去了。所以这次去,我估计至少北韩是得到了中共的默认。
主持人:至少是知会了。
李天笑:通过这种方式,中共想利用北韩这只看门狗、马前卒向美国挑战,就像你刚才讲的,得到更大的谈判筹码。我跳一跳,你必需对我重视,那你对中共在六方会谈当中的作用,你也必须重视。也就是通过这一种方式,来警告美国,所以说,这里边也有这样的因素。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在这次奥巴马就职以及其他的谈话当中没有提到美国跟日本、美国和韩国传统军事联盟的作用。如果你不谈到这一点,不强调这一点,那很可能会被北韩认为你在这方面是软弱的,你软弱的话,那当然我就要来敲竹杠,我要让你认识到我不是好惹的,这样可以增加我这一方在将来六方谈判时的筹码。
主持人:那么我们再来谈美中关系,奥巴马一上任,马上就高调关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而且很明确的指出,人民币汇率是被操纵的。那么我们知道美中之间的贸易关系越来越密切,贸易量也变得非常的大,在这种情况下,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会不会慢慢的被经济领域的争端所取代?
李天笑:从美国这方面来说,奥巴马肯定是把经济问题看成是他最重大的问题来处理,因为美国能不能恢复经济,就业能不能增长等等问题,都是决定奥巴马下次能不能继续当选,能不能取得很高民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这一方面来说,他肯定是需要国外来购买他的产品,也希望中国方面来购买他的产品,希望贸易赤字能够减少,更希望中国人民币能升值。
他认为如果人民币升值的话,去掉人为操作的作用,那么很多美国产品可能就会以更加便宜的价格进入中国,那中国的产品也会真实的反映出它本来的价格。这样的话,就会使美国的贸易有所好转,也就是说贸易好转以后,出口增加了,那么他的就业也会相应增加,这是他必然要做的。
但是我们还看到一点,奥巴马在通过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来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的国防部长也谈到,美国在军事方面要应付来自中国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所以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有三个点:一个是财长、一个是国防部长还有一个是外长,我们看到前面两点他是强硬的,但是在外交部,也就是国务院,(国务院是管外交的,等于是中国的外交部),希拉里是比较软弱的。
希拉里说她要全面开展跟中国的对话,也就是说不单单是在经济方面,在人权方面等等都要进行对话。那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从奥巴马来说,他实际上还是沿用国防部和财政部跟外交部三方之间那种制衡作用,他不愿意让希拉里这方面太强,因为希拉里在竞选的时候,曾经讲过奥巴马是很幼稚的,她认为她自己很强。那奥巴马当然不愿意希拉里强过自己,但他们之间有共同点,也就是在经济方面可能更注重一点。
但是,我觉得奥巴马如果放弃了在人权方面对中国施压的话,他其实是放弃自己一张最重要的王牌,因为在很多问题上,中国会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中国和美国的交往,很大程度是在于什么呢?一方面是经贸的,还有就是中国人权状况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对中国的施压只放在经济方面,那么很可能在人权方面会有所放松,那就成了“一冷一热”,我觉得这可能是奥巴马将来政策的一种趋势。
主持人:那将来结果会怎么样呢?
李天笑:结果就是造成了中国的人权问题不被重视。所以说,我在很大程度上看好在国会方面的问题,行政方面的话,奥巴马除了利用财长和国防部长结构性的对外交部,也就是对国务院施压之外,我觉得在内容上他不会有很大的突破,还是集中在贸易摩擦这方面。
但是在国会方面,比方说南西.佩洛希(Nacy Pelosi),包括很多民主党和共和的议员,对中国人权问题就有很好的认识,他们一贯强调,中国人民的政治权利、宗教信仰的权利、还有通讯自由的权利等,在某些方面是比贸易的权利更加重要。
主持人:那么中美关系今后将如何发展?我们都将拭目以待。非常感谢您的分析,各位观众朋友们,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热点互动》,我们下次节目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