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09年5月9日讯】
1. 扁鹊生平概述
秦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4世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学家,世称扁鹊。河北任邱人,一说为山东长清人。还有人据《陈璋圆壶》、《陈璋方壶》铭,及古陶文等,认为是临淄附近的郑阳人。秦越人生平事迹出于《史记》、《韩诗外传》、《战国策》、《说苑》等古代典籍。
秦越人约自公元前386年前后即“为人舍长”,随长桑君“出入十余年”,承长桑君授以《禁方书》,“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在诊断上,他以“切脉、望色、听声、写形”针药并用,综合治疗虢太子的“尸厥”证成功。虢君感动地说:“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捐弃沟壑,长终而不得反!”遂“名闻天下”。他以砭石弹刺,治疗秦武士面部痈肿成功。秦国太医令李酰“自知技不如也”,而使人刺杀秦越人于秦国。
2.华佗生平概述
华佗,字元化,出生在东汉未年豫州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的一个普通士族家庭,约生于汉冲帝永熹元年(公元145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华氏家族本是一个望族,其后裔中有一支定居于谯县以北十余里处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华庄。至华佗时家族己衰微,但家族中对华佗寄托了很大的期望。从其名、字来看,名“佗”,乃负载之意,“元化”是化育之意。华佗自幼刻苦攻读,习诵《尚书》、《诗经》、《周易》、《礼记》、《春秋》等古籍,逐渐具有了较高的文化素养。
在华佗成长的过程中,除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外,盛产药材的家乡也给他以不少的影响。谯县出产多种药材,如“毫芍”、“毫菊”,早已闻名天下。再加水陆交通较为发达,所以谯县自古就是一个药材的集散中心。至今在毫县的通衢大街上,中药材货栈比比皆是。幼年的华佗在攻读经史的同时,也留心医药,当地父老传说他曾在泥台店一带读书养性,学医识药。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当时我国医学已取得了一定成就,《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相继问世,望、闻、问、切四诊原则和导引、针灸、药物等诊治手段已基本确立和广泛运用;而古代医家,如战国时的扁鹊,西汉的仓公,东汉的涪翁、程高等,所留下的不慕荣利富贵、终生以医济世的动人事迹,所有这些不仅为华佗精研医学提供了可能,而且陶冶了他的情操。
3.张仲景生平概述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东汉南阳郡人,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里。据史料记载,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相传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孝廉,建安年间官居长沙太守。着《伤寒杂病论》16卷,约成书于三世纪初(200-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熔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医临床医学之体。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
4.张景岳生平概述
张景岳,(公元1563~1640年),即明嘉靖四十二年至崇祯十三年。一说约1555~1632年),又名张介宾,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因为他善用熟地,有人称他为“张熟地”,明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张景岳生于嘉靖四十二年,自幼聪颖,因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从小喜爱读书,广泛接触诸子百家和经典著作。其父张寿峰是定西侯门客,素晓医理。景岳幼时即从父学医,有机会学习《内经》。13岁时,随父到北京,从师京畿名医金英学习。青年时广游于豪门,结交贵族。当时上层社会盛行理学和道家思想。景岳闲余博览群书,思想多受其影响,通晓易理、天文、道学、音律、兵法之学,对医学领悟尤多。
景岳性格豪放,可能受先祖以军功立世的激励,他壮岁从戎,参军幕府,游历北方,足迹及于榆关(今山海关)、凤城(今辽宁凤城县)和鸭绿江之南。当时北京异族兴起,辽西局势已不可为。数年戎马生涯无所成就,使景岳功名壮志“消磨殆尽”,而亲老家贫终使景岳尽弃功利之心,解甲归隐,潜心于医道,医技大进,名噪一时,被人们奉为仲景东垣再生。五十七岁时,返回南方,专心从事于临床诊疗,着书立说。崇祯十三年去世,终年78岁。
5.李时珍生平概述
李时珍(1518-1593)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字东壁,号濒湖,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代行医。30岁左右被推荐到京城的太医院任职。他研究药学,重视临床实践。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走遍大江南北,收集大量民间单方,同时参考历代医药及有关书籍八百余种,对药物进行鉴别考证,系统地整理了我国16世纪以前丰富的医药学遗产,经二十七年(1578年)着成《本草纲目》。该著作五十二卷,分十六部、六十类。共收载历代诸家本草所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内容极其丰富,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李时珍还著有《濒湖脉学》、《奇以八脉考》等。
6.李东垣生平概述
李东垣(1180~1251),金医学家。名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真定(今河北下定)人。从张洁古学医。认为饮食不节、劳役所伤和情绪失常,易致脾胃受伤、下气衰弱而引起多种病变;又提出发热的病症亦应分辨“外感”或“内伤”,治法上重视调理脾胃和培补元气以及扶正祛邪,丰富了内伤脾胃方面的理论和经验。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
7.刘河间生平概述
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因长年居于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故人称“河间先生 ”或“刘河间”。又传原籍为河北甘肃宁杨边村(今师素村)。他自幼聪慧,耽嗜医书,因母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遂使之立志学医。
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172年)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1186年),《内经运气要旨论》(即《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1186年)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已佚),《医方精要》(已佚),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 ”、“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8.张子和生平概述
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约生于公元1151年(金·天德三年),卒于公元1231年(金·正大八年),享年约80岁。张从正,金代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人。
张从正青年时期性格独特,不拘小节,放诞,没有威严的仪表。但愿读书,作诗,嗜饮酒。久居陈(河南淮阳)地。张从正起先在浑源(今山西浑源县)刘从益门下学医,后来私淑刘完素之学,在学术思想上深受刘完素影响,用药多主寒凉,治病每多取效。
在大定、明昌年间(1161-1196),就以医术名闻天下,至金·兴定时期(1217-1222),金宣珣宗完颜征召张从正入太医院,但不久,张便辞职归家,以其医学名扬东州(指开封以东州郡),常与其门人麻知儿、常仲明等人,游山玩水,又过着他放诞无拘的生活。在游历中同时也与其门人谈论医术,讲明奥义,辨析至理,将医理传给他的门人弟子,张从正的入门弟子有麻九畴麻知儿、和常德(常仲明),私淑弟子有李子范。
张从正的著作有《儒门事亲》,此书是张从正的论文集,将他平时撰写的论文和临床经验收集起来,辑为一书,名曰《儒门事亲》。其含义是儒者若更好事亲,必明医理。本书共十五卷,其中《儒门事亲》仅占三卷,其他是《治病百法》三卷;《十形三疗》三卷;《杂记九门》一卷;《撮要图》一卷;《治病杂论》一卷;《三门六法》一卷;河间先生《三消论》一卷;《治法心要》一卷;《世传神效名方》一卷。看来是个杂集。
据云,只有前三卷(《儒门事亲》)是张从正的手稿,其余皆是其弟子所录张氏的平时言论集和收录的别人的著述,是一部杂记式的著作。其中有说、有辨、有论、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虽名目繁杂,但总不离用攻法的宗旨,对汗吐下三法的运用,从理论到实践都作了详细论述。并且书中有很多验案,很有参考价值。本书不仅阐述了攻邪与扶正的辨证关系,同时也丰富了《伤寒论》的三法内容,而且发展了祖国医学的治则理论。因此,很值得一读。据文献记载,张从正还有很多遗着:《三复指迷》一卷,《张氏经验方》二卷,《伤寒心镜》一卷,《秘录奇方》二卷,《治病撮要》一卷。
9.朱丹溪生平概述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因世居丹溪,故人称朱丹溪,或尊称为丹溪翁,公元1281~1358年(元至元18年~至正18年),元代金华(今浙江省义乌县)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说,创阴虚相火病机学说,善用滋阴降火的方药,为“滋阴派”的创始人。
朱震亨自幼好学,初习举子业。奋发学医,并深入研究《素问》、《难经》等古典医籍。学了五年,便能临证,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术,他外出浙江,走吴中、抵南徐、达建业,以访求名师,在他四十四岁时又跟随罗知悌学医。罗是当时名医,世称太无先生,其学得刘完素之再传,旁通张从正、李杲二家学说。丹溪尽得其学,并有机会吸收三家学说之长,融会自己的心得,提出独到的学术见解,自成一派。朱丹溪因而非常重视养阴。并创立了“滋阴派”学说。
朱丹溪一生,著述很多,主要有以下几部:《格致余论》一卷,成书于公元1347年;《丹溪心法》,成书于公元1347年,全书共五卷,分一百门,前有十二经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金匮钩玄》,成书于公元1358年,全书共三卷。末附《火宁君相,五志具有论》等医论六篇,为戴原礼所加;《医学发明》一卷;《局方发挥》一卷。另外,还著有《本草衍义补遗》一卷。《素问纠略》一卷。
10.叶天士生平概述
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11.孙思邈生平概述
孙思邈(581-682年?)——世号孙真人,隋唐时期京兆华原(今陕寓耀县孙家塬)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二十岁时已晓诸子百家学说,善言老庄,又好释典,兼通阴阳,推及医药。
隋文帝、唐高宗屡次征召,均固辞不就,而热衷采种药物,深究医学,为人治病。时之名士如宋令文、孟说、卢照邻等,皆执师资之礼以事之。所着《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民间的单方、验方,还收录了部分鳊传入的医药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可谓我国现存最早预防、卫生等各个方面。该书首列总论,力倡医德。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既之,德逾于此,”故“千金”名书。所撰“大医习业”、“大医精诚”二篇,事实上成了封建社会之医德规范。总论之后,即“妇人”和“少小婴孺”两部分,对妇人疾患的特殊性和小儿护理的重要性,论述尤详。从而为妇幼保健和妇、儿科步向专科化,作出了显着贡献。
孙氏还很重视食治,主张治病当以食治为先,食治不愈再施药治。特别是对营养缺乏病的防治,取得了突出成就。正是在他的影响下,弟子孟诜撰写了《食疗本草》。此外,该书还主张针、灸并施,针、药并用,并总结出了疗效较高的“阿是穴”、葱管导尿法和养生之道等,也都很有价值。
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相传孙思邈活了100多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