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天】“全聚德”烤鸭店恢复老字号

【新唐人2010年2月9日讯】 1980年2月9日,在“文革”中被改名的“北京烤鸭店”恢复了老字号“全聚德”。和平门北京烤鸭店及前门、王府井分店均恢复了原来的名称:全聚德烤鸭店。

全聚德烤鸭店,创建于1864年。店主杨全仁,买下的这处铺面房,本是一家山西人开的名叫“德聚全”的小干果铺,杨全仁为给新开张的烤鸭店图个吉利,请来一位风水先生。风水先生告诉他说:“此处形似一座八抬大轿,是块宝地!‘德聚全’ 背运而冲了宝气,如今需将字型大小颠倒过来,日后必定时来运转,生意发达!“全聚德”其意有三: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为先,岂非正应合店主家‘全仁’ 二字?此乃天助也!”于是,烤鸭店的店名就成了“全聚德”。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全聚德烤鸭店,在“文革”中,被荒唐的改成“北京烤鸭店”。

红卫兵一夜扫荡"全聚德"更名
  
  1966年,“破四旧”狂潮掀起,红卫兵所到之处,许多老字号牌匾被当作“封、资、修的黑货”砸烂。据当时《人民日报》记载:“在红卫兵革命精 神的鼓舞下,王府井百货大楼的革命职工搬掉了门上‘王府井’3个大字,改名为‘北京市百货商店’;‘全聚德’的革命职工在红卫兵的鼓舞下砸了70年的‘全 聚德’3个字,正式挂上了‘北京烤鸭店’的新招牌;‘亨得利’钟表店的职工们在红卫兵的鼓舞下,经集体讨论,改名为‘首都钟表店’;当红卫兵把沿用资本家 命名的‘徐顺昌服装店’改为‘东风服装店’时,街道上一片掌声,人们齐声高呼‘毛主席万岁’、‘东风压倒西风’。”

  1966年8月19日晚上,北京几所中学上千名红卫兵闯进了坐落在前门大街的享有盛名的全聚德烤鸭店。在红卫兵的厉声呵斥和煽动下,挂在店门口 已经70余年的“全聚德”的招牌被摘了下来,换上了由红卫兵事先写好的“北京烤鸭店”的长条油漆大木牌。红卫兵们走遍全聚德的餐厅、厨房、宿舍,把原来挂 在店铺里的山水字画全部撕毁,又推举出10名红卫兵作为烤鸭店的“治安员”、“服务员”、“毛泽东思想宣传员”在店铺留驻。

  留驻的红卫兵到新华书店订了100幅毛的画像,烤鸭店职工买回后连夜在橱窗和餐厅、厨房、宿舍的墙壁上大量张贴。烤鸭店外宾餐厅的楼梯口原来 挂着一幅画着北京烤鸭的大型壁画,红卫兵和店里的职工一起将壁画取下,换上了毛语录:“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国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全世界人民 要有勇气,敢于战斗,不怕困难,前赴后继,那么,全世界就一定是人民的。一切魔鬼通通都会被消灭。”红卫兵认为外宾会客间的沙发会助长资产阶级贪图享乐的 思想,翻过来扣上不许坐。“对外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只能给他们准备窝窝头,让他们也尝尝劳动人民所受的苦!”

  红卫兵还带领烤鸭店职工进行“政治学习”,让他们认识到:“全聚德”三个字是资本家用劳动人民的血汗铸成的,是剥削的像征。取消招牌,是彻底扫除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旧思想、旧文化。

  8月20日一大早,经过红卫兵“革命”的新型烤鸭店诞生了。门口贴着一张醒目的标语:“欢迎工农兵进餐”。挂出的菜单上加了5个8分至2角5分的“大众菜”。

寻找金字招牌

  被摘下的老匾到哪里去了?它又是怎么被找回来的?1966年底,“破四旧成果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展品中包括全聚德的牌匾。展览过后,红卫兵 拍屁股走人,展品成了“破烂”,无人问津。后来这些“四旧”被历史博物馆的几位工作人员发现,于是全聚德牌匾被当成文物,收藏到了历史博物馆在故宫的仓库 里,一“躺”就是13年。13年间,很多人只知有北京烤鸭,不知有全聚德。“全聚德”老字号被湮没在动荡的岁月里。

  烤鸭的美味成了全聚德在动荡的社会中生存下来的护身符。在“文革”的动乱年代里,烤鸭生意依然红火。前门全聚德烤鸭店门口,经常看到顾客排着长 长的队伍,餐厅里“你坐着,我站着;你吃着,我看着”的现像司空见惯。有人说,如果说全聚德还有缺点的话,那就是没地方坐着吃烤鸭。

  改革开放后,各商家纷纷想到恢复老字号。多方打听后,在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全聚德”金字招牌终于再现北京。1980年2月9日,“全聚德”招牌回来了,并被挂在新建成不久的和平门店的厅堂上。

  全聚德名扬海内外,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突然出现了一个谁是正宗的问题。前门的老店、王府井烤鸭店和和平门的北京全聚德烤鸭店为了争得一个 正统地位开始产生矛盾,各家都请了新闻单位做报道,弄得消费者一头雾水。国家工商局只好把这个案子移交给北京市政府协调。“有本事你们和外国人争去!”市 领导的一句话触动了全聚德人的心,这场扯不清的老字号官司对全聚德来说,是因祸得福,它成了组建全聚德集团的“催化剂”。

  1993年5月20日,三家全聚德烤鸭店组成了大型集团企业 – – 中国北京全聚德烤鸭集团公司。三分天下变成了圆满的大团圆,全聚德走上了规模化连锁经营的道路。

附: 全聚德故事

  全聚德牌匾上“德”字少一横

  北京烤鸭有“天下第一美味”之称。外国人又有“到北京,两件事,游长城,吃烤鸭”之说。有句顺口溜是“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可是,全聚德招牌上的“德”字少一横。这是为什么?

  传说一:全聚德的创始人杨全仁把一位叫钱子龙的秀才请来喝酒,杨老板得知钱秀才书法好,马上拿出纸墨笔砚,请钱秀才题个字。钱秀才多喝了两杯,精神有些恍惚,一不留心,“德”字少写了一横。

  传说二:杨全仁创业时,一共雇了13个伙计,加上自己14个人。为了让大家安心干活,同心协力,所以牌匾上的“德”字少写一横,表示大家心上不能横一把刀。

  这些当然都是猜测和传说。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过去“德”字有两种写法,可以有一横,也可以没有一横。这一点,可以从唐宋元明清书法名家的墨迹中得到印证。比如,现 立于北京国子监的清朝康熙皇帝御书大学碑中的“德”字就没有一横。又比如生活在与全聚德创立同期的清代画家郑板桥书写的“德”字,有的带一横,有的不带一 横。这说明,在过去“德”字的两种写法都是正确的。为了保持全聚德牌匾的历史原貌,牌匾上的“德”字一直少一横。

  清末送礼就送全聚德鸭票

  在清朝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以后,民间的饭馆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时,烤鸭、烤猪成了最时髦的佳肴,以至于“亲戚寿日,必以烤鸭、烤猪相馈送”。

  于是,鸭票、猪票应运而生。全聚德的鸭票是用染成红色的宣纸印制的,呈长方形,上边切去两角。抬头印有“全聚德老炉铺鸭票”8个字,票据内容为:取大烧鸭子两只,已付银若干。落款处盖有全聚德的鲜红大印。

  发行鸭票,对全聚德来讲是有利可图的,一来扩大了本店的营业范围;二来筹措了资金,加快了资金周转。

  全聚德发行鸭票是在同治、光绪、宣统年间,特别是在兴建全聚德二层楼房的时候,为了筹措资金,更是大量发行鸭票。1923年,全聚德停发鸭票。由于社会动荡,可惜全聚德自己竟未能留下一张鸭票。

  门脸老墙“进”屋

  前门全聚德烤鸭店一楼东边,有面全聚德门脸老墙。1985年,全聚德把位于肉市胡同东侧的老房子推掉了,准备盖新楼。为了避免行人在工地上来回穿行,就把路边的门脸老墙留下,作为工地的围墙,准备等到新店开始施工时再把它拆掉。

  一位香港建筑设计师来到工地勘测,一下子就被这面孤零零的门脸老墙吸引住了。门上方经过风雨侵蚀的全聚德砖刻牌匾,如同一位耄耋老人满是皱纹的额头,印证着全聚德沧桑巨变的历史。于是他建议店里把这面古墙保留下来,全聚德欣然接受了这一建议。

  新楼施工过程中,工人们仔细将老墙的砖头一块块拆下,编上号码。1992年,新楼修成后,工人们开始了复原工作,他们按照顺序将砖头重新砌起,老墙被搬进了屋。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