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经委会:博智南山 七年不得转移股权

【新唐人2010年3月14日讯】新闻周刊208期

喧腾多时的南山人寿股权交易案,台湾立法院经济委员会三月11日作成决议,要求经济部投审会应严格审查南山人寿股权交易案,同时将“适格性”与“7年内不会转让持股”等7项条件纳入审查要件。对于博智中策是否有中资,经济部表示目前书面资料看不出来有中资,需等实质审查后才知道。

南山人寿的新买主“博智南山”究竟是不是中资企业?南山人寿及员工未来何去何从?引起台湾朝野关切。

丁守中:“我们所关心的是,适不适格的问题”“这个公司(博智南山)从来都没有在保险业务有关任何的业绩,而且临时组成的,基本上是属于私募基金”“为什么可以来收购南山人寿 。”

经济部长施颜祥:“因为目前它只是把书面资料送过来,我们还没有办法作实质的审查,要进入实质审查之后,才能对委员刚才所谈的意见做深入的分析。”

经济委员会最后通过决议,要求针对持股超过10%大股东的适格性,要求博智公司承诺7年内不得转让持股,查明有无代拍借股或者中资联合外资炒作股市以及团队经营能力,并要投审会要求博智中策具体承诺维护台湾四万多名员工以及400万名保户权益。

博智公司认购可转换公司债共有44人,其中4人有中共政协委员身份,是否属于两岸人民关系条例所规定的大陆地区人士,投审会表示还要再询问陆委会。

博智中策收购南山人寿股权交易案,是两岸签署金融监理合作备忘录MOU后,第一个外资收购台湾金融业的案例。对于是否有中资背景,虽然经济部表示目前看不出来有中资,但是立委潘孟安认为,资金无国界,中资很容易透过香港,转手就进入台湾。

立委潘孟安:“中国对外投资里面,大概香港占第一位,高达七百亿美金,也占了它对外投资的百分之七十,这百分之七十里面,大部分都是转投资在开曼群岛 或是维京群岛, 都是一些空壳公司,中国就是透过这样一些空壳公司注册之后,由一些所谓化成的外资进来台湾,变成外资入主台湾,不是中资,所以这个借壳上市,我们担心类似南山,用这样借壳上市之后 然后掏空, 金蝉脱窍(壳)。”

去年十一月中旬“博智南山”向经济部投审会送件,因股东结构不完整遭到退件后,“博智南山”就和中信金签订备忘录,出售南山人寿30%股权给中信金,来换取中信金9.95%的股权,双方从竞标对手变成合作伙伴。

台大财务金融系暨研究所教授 黄达业认为,这是中策集团希望加速通过台湾主管机关审核的策略,也考验台湾金融监理机制。

台大教授黄达业:“时机上如果这次没有成功的转移给国内金控的话, 将来南山人寿要重新标购的概率几乎等于零。”

黄达业也提出可能发生的隐忧。

台大财务金融系暨研究所教授 黄达业:“一旦金管会核准以后, 中策跟中信集团约定不算数 ,他们不守约, 到时候金管会已经核准 ,中策集团也已经实质取得南山人寿经营权, 至于他要怎样经营, 是否能够有能力正常经营, 能够确保股东利益, 确保客户的利益, 而不会进行掏空, 这部分是未来的隐忧。”

政大教授林建智强调,寿险业是财务杠杆很高的行业,需要长期经营的承诺。

政治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副教授林建智:“如果经营者没有一个长期经营的承诺, 要在这个行业上面认真经营的话, 那可能倒楣的就是这些投保大众。我们看到的博智跟中策,他们以前的背景都比较像是私募基金的色彩,很难让人家不去联想到他会不会是要来像猎豹,或者秃鹰,这样子把这个东西买完之后, 整理一下,趴,就卖出去 ,上市。”

就在南山案在立法院专案报告的同时,一百多名南山员工再度聚集在立法院群贤楼外抗议,他们高举“决战立法院 封杀博智案”“400万保户立法院来守护”等标语,要争取南山四万多名员工以400万名保户的权益。

南山人寿产业工会发言人郭金灿:“其实有中资没有中资,不是我们员工,我们所能够了解的,必须要透过政府用它的公权力去审核的。”

南山产业工会指出,南山目前仍有超过2万名员工劳健保未依法核实投保,及4万名员工劳退年资从未依法足额提拨,希望立法院要求投审会及金管会在南山人寿未依法善尽处理台湾劳工权益前,不得通过南山交易案。

今年二月劳委会已经认定南山人寿二千二百位包括内勤及部分保险业务员与公司“具有雇佣关系”,并限期南山人寿须提拨退休金。施颜祥承诺,在审查受让案时,员工权益必将成为审查机制。

去年10月13日,有中资背景疑虑的博智金融与中策集团联手标下南山人寿97.57%的股权,由于涉及四万员工生计和四百万保户的权益,以及超过新台币一兆六千亿的保户资产,南山业务员不只一次走上街头抗议、向立委陈情,希望金管会严格审查南山案。

在台湾金管会、投审会到立法院专案报告后,南山人寿股权交易案将进入实质审查,主管机关必须在两个月内决定过关与否,另一方面,根据南山人寿母公司美国国际集团(AIG)与博智南山的合约,也必须在6月底前要取得主管机关核准,否则交易便宣告无效。

新唐人亚太电视 陈政祥 黄佩仪 林佩缜 台湾台北采访报导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