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贾回家"—记贾樟柯

【新唐人2010年3月21日讯】新闻周刊(209)

中国第六代导演中有一位特立独行、风格迥然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充斥着浓郁的纪实风格,质朴而真实。他曾经是中国地下导演的代名词,但渐渐开始走上地面。在中国的电影导演几乎全体开始被权势、被金钱、被名利左右的时候,他说:我的电影是我的表达,不想讨好任何人。柏林和威尼斯影展上大放异彩让他尝到了功成名就的滋味。他就是贾樟柯。

1970年,贾樟柯生于中国山西汾阳。1991到1993年,他考了三年,考上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他组织了青年电影实验小组,开始拍摄《小山回家》,这个片子得了香港映像节的大奖。

这部55分钟的作品,粗糙、模糊、控制力不足,但有一种敏感直接的气质,意味着真实。它不是一个成功的或成熟的作品,但它为贾樟柯提供了一个机会,开始他的《小武》。片子沉痛,温柔。他的思考方式与感情方式,第一次有了完整与深入的表达。

《小武》得了8个奖,进入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贾樟柯成名。法国《电影手册》评论《小武》摆脱了中国电影的常规,是标志着中国电影复兴与活力的影片。德国电影评论家乌利希格雷格尔称他为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

《小武》是一个切片,而2000年的电影《站台》是一个历程。《站台》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正式竞赛部分,并获最佳亚洲电影奖。这是中国七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第一次入围三大电影节的正式竞赛单元并获奖。但此时他还在地下,他的电影国内看过的人还是不多。

之后贾樟柯又拍摄了《任逍遥》、《世界》两部剧情片。2006年,他拍摄的故事片《三峡好人》,结果该片在当年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拿下金狮大奖。

日前,应亚洲协会的邀请,贾樟柯来到纽约,向纽约观众袒露了心声。他说他的电影要关注中国社会的边缘人。这一大群人在所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被牺牲掉了。

一直在坚持走独立制片道路的贾樟柯,就是希望能够尽量不受拘束的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用纪实的手法,电影的语汇,来表达一个真实的看法和真实的社会。他说过:电影是他追求自由的一扇门。但他也很无奈的表示:中国的电影不习惯讲述真实的生活,最起码我的电影他们(中国人)不习惯。

在这次活动上还播放了法国导演戴米安‧欧制作的一部片长30分钟的记录片,名字就叫:小贾回家。记录了贾樟柯在三峡好人获奖后回到山西汾阳的一段历程。我们也来看一段这个记录片的片断。

十几年来,曾经有很多中国导演试图向贾樟柯一样讲述真实中国人的生活。但,无奈的是,在这个体制的压迫和利诱下,他们要么纷纷屈服要么就是从此沉默,或远走他乡。当然我个人希望贾樟柯应该不会被体制彻底笼络,即便是他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因为他本人很在意知识份子的良心。至少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们看到了一个中国导演不变的追求,虽然他的外在身份在变——地下、地上、汾阳、北京、国际。我们希望,未来的贾樟柯视野更远大,头脑更清晰。在独立制作的道路上,超越有限的迷思,找到无限的原点。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