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心:南京大爆炸 确实发生过……

【新唐人2010年8月2日讯】南京大爆炸时,地面剧烈摇晃并伴有巨大轰鸣声,南京市民以为发生了地震,冲天火光和浓烟在十几公里外都可以见到。这样惊天动地的灾难,截至本文发稿时过去70小时了,打电话问国内的亲朋好友,居然没几人知道的。即便知道有这么回事的人也是无所谓的口气,说当天央视新闻联播报过了,不就12人遇难,15人受重伤嘛。也难怪,今天大陆在频繁的天灾人祸面前,死伤十几个人的事件多如牛毛,中国人早已熟视无睹,麻木不仁了。这次南京大爆炸,要不是网民在网上有照片、视频的铁证,央视恐怕连这轻描淡写的一笔都不见得有。

那天的那一刻,那朵像原子弹蘑菇云似的骇人爆炸,把当地南京五大报业也炸成了似聋哑人,集体“失声”。唯一一家新华社江苏分社直属单位《现代快报》,为官媒代言人,以“突发爆炸、考验南京”为题,对爆炸的救援工作了报导。还没交代案情呢,关于伤亡人数,伤员情况,泄漏程度,建筑物损毁的相关新闻点一概没有,就又开始大唱“党送温暖”的赞歌了。

其实并非所有媒体都“失聪”了,江苏卫视曾在爆炸发生后到现场直播,但连线记者被在场的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秘书徐光辉堵住镜头逼问:“哪个让你直播的?”结果不但被迫中断直播,连台里的电视节目也面临着停播的危险。最早对爆炸现场直播的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也受到上级严厉批评。现场第一时间里不准媒体报导,调来武警团团封锁。封锁什么呢?一定是对伤亡情况,特别是死亡人数。市民说,现场被封死了,这样死亡人数就是政府说多少就是多少了。

按理说记者在案发第一时刻到达现场,连线直播,这是在媒体的职权范围内,媒体人的正常职能,无可非议。但在这里行不通,被粗暴干预,官员面对摄像头,有恃无恐地下禁令。新闻自由何在?媒体独立何在?哪是媒体监督政府,明明是政府在控制媒体。

对中国天灾人祸的报导,从中央到地方一贯少报或不报灾难,多报或只报救灾。报导具体灾情,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淡化灾难。但如果灾难发生在外国,如美国、台湾,报导就倒过来了,那要大报特报灾难的深重恐怖,对人家的救灾援助要少报不报。十几年前长江洪灾时,一位香港记者偶然亲临现场,面对面前要漫过江堤的滔滔江水惊呼:这水太大了!报导上说得太小了。这么严重的灾情在国际上早应该报导出去了。

这次南京爆炸案的现场情景,从照片、视频、声音到文字描述已经让网民把真相都捅出去了,而且继续有消息曝出来。即便如此,央视台还是红口白牙地在说瞎话,在一手遮天地粉饰太平,营造和谐。靠官媒获得信息的大部分中国人,就是这样被蒙骗的,他们现在不知道,或许将来也不知道南京曾经发生过那样惨烈的大爆炸。由此联想到,过去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相机的时候,会有多少真相被中共这样封锁扼杀掉了。如此明目张胆造假,中共的话能让人信吗?它编写的历史能不令人生疑吗?现在中共官媒的每条新闻事后你对照核实吧,即便没颠倒黑白,也被扩大或缩小,总之水分太大,并且越是敏感问题越有造假成分。

说到救灾,真救还是假救?事故发生了,面对血淋淋场面,死伤一片的无辜百姓。第一措施是先调来军警封锁现场,之后轰出媒体。当官的怕死伤人数超标,日后摘了自己的乌纱帽,那心思哪在救死扶伤上?如何隐瞒真相,减少死亡人数和推卸相关责任,这是南京政府官员现在的心病。他们牵肠挂肚的是自己的官位,确实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了。爆炸发生第三天了,为什么还有人被埋在废墟里?挡住外面的人进去救人,像四川地震一样,宁可死人,也不能泄密。中共官员怎么这么冷血肝肠,把自己的官权看得比众人的生死性命重得多。

害怕曝光真相的原因还不都在于问责制上,他们里面有心虚的、营私舞弊、玩忽职守、不作为等等不禁追究的问题,知道有推卸不了的责任,所以在事发第二天就急忙“撇清”。 新闻发布会上,南京市政府将事故定性为违法转包、违法施工。

几千人的死伤,几千户人家无家可归,空气严重污染,区域性生态环境更加恶劣等等一系列国计民生大事,靠政府这样的答复能搪塞得过去吗?

南京人认为“7‧28”大爆炸是可预见、可避免的,并非意外事件,而是责任事故,完全是由政府渎职造成的。栖霞区迈皋桥地区,两个月前就发生过丙烯泄漏事件,有《南京晨报》报导为证,也是工地施工大型机械挖断管道,丙烯泄漏。那次有上千人紧急疏散外逃。人口密集的居民小区,处在埋有化工管线的化工区里,而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对野蛮施工发生的重大泄漏事件置若罔闻。两个月后更大的泄漏引发了这场惨剧。

隐瞒是制度性的做法,往往由不得体制内的人。从南京大爆炸案看中国民众的知情权何在?在南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里,发生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死伤了那么多人。然而从地方媒体到中央乃至国际上都没有什么消息。那么其它的隐患、危险、命案,还有多少被隐瞒了呢?

南京大爆炸确实发生了,是在2010年7月28日那天上午。消息被冷血地封杀了,对很多人来说,似乎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它确实发生过……至少有百余人的亡灵为证。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 转自《大纪元》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