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0年8月20日讯】七夕,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相关记载。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像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牵牛星和织女星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子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又常受到哥嫂的虐待,只有一头老牛相伴。有一天老牛给他出了计谋,教他怎样娶织女做妻子。而织女也爱上了这个老实又忠厚的牛郎,并且决定嫁给他,婚后,牛郎织女男耕女织,相亲相爱,生活得十分幸福美满。织女还给牛郎生了一儿一女。后来,老牛要死去的时候,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织女和牛郎成亲的事被天庭的玉帝和王母娘娘知道后,他们勃然大怒,并命令天神下界抓回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急忙披上牛皮,带着自己的两个小孩追去。眼看就要追上,王母娘娘心中一急,拔下头上的金簪向银河一划,昔日清浅的银河一霎间变得浊浪滔天,牛郎再也过不去了。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七夕夜深人静之时,人们还能在葡萄架或其他的瓜果架下听到牛郎织女在天上的脉脉情话。
秦观在《鹊桥仙》中写到:“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可以说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描绘的淋漓尽致了。
传说,演绎这段故事还有一段前因。
九天瑶女与星君的传说
织女在天上本是九天瑶女,而牛郎则是一方星君,他们观察滚滚红尘的世间,觉得人们已经偏离了夫妻之间的伦常,除开利益与肉体的欲望,根本就不珍惜生命在世间那至为宝贵的恩情。可是天庭早就给人规定了严格的标准,倘若人一再的败坏下去,那人就没有了继续存在的理由。然而当时,诸神震怒之至,都说应该降下灭顶之灾。
九天瑶女和星君不忍心看到看到人们的可怕结局,于是决定下凡演绎一场归正人伦的夫妻之恩,天上诸神也为他们的悲悯之心所感动,其中太上老君让出他座下的青牛,让青牛助星君一臂之力。牛郎来在世间,选的是一户穷困异常的人家。等到父母死了,哥嫂只分给他一头老牛。他虽受够了贫困与虐待之苦,然其天性善良、真诚,且柔韧,所以不怨不恨,不记不报,只与老牛相依为命,后来,九天瑶女便转生为织女和牛郎演绎了一段佳话。
恩和义的内涵
牛郎的所为,是想告诉人们,什么是孝,什么是悌,什么是处家立身的最重要、最纯正的道理。而织女的所为,是说神所看重人间的,不是金钱、权利与高楼大厦,而是人品;人品纯粹而真挚,直接可以感动天庭。
从他们演绎的情节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才是恩重无比、忠贞不渝的爱情;当一个女子已经托付了终生,男子同样负有从一而终的责任;当夫妻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磨难,他们也能以精诚之心破除一切障碍。
七夕的鹊桥相会,直到今天仍留下了强烈的余音,人们以种种方式纪念着这个中国的情人节,希望陷入甜蜜爱情的人们,也能感受到这段凄美的传说中恩与义的内涵,并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选自:大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