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CPI破4% 专家指被低估

【新唐人2010年11月12日讯】(新唐人记者唐美华综合报导)中共官方11月11日发布统计数据,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其中,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菜价更是上涨了31%。专家表示,目前的统计数据严重低估了实际通胀水平,物价上涨速度甚至可能已经达到两位数。

CPI4.4%涨幅

据《新京报》报导,中共官方统计数据显示,10月CPI同比上涨4.4%,环比上涨0.7%,创全年新高。食品类价格上涨10.1%,贡献率在74%。其中,蔬菜上涨31%,水果上涨17.7%。 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8.6%,涨幅比9月份分别缩小0.5个和0.3个百分点。

报道说,根据中共发改委对10月份城市食品零售价格监测数据,在监测的包括蔬菜、粮油、鲜肉类及水果共31个产品中,与9月份相比,共有24种产品价格上涨,约占统计总品种的80%。

市民倍受压力

据《德国之声》报导,在CPI4.4%这一抽像数字的背后,是居民对诸多商品价格一年来“此起彼伏、轮番上涨”的直观感受。以前住房、看病、供孩子上学被中国的老百姓戏称为三座大山。如今,让普通百姓发愁的又多了一样菜篮子。上海居民顾女士说:“食品、油、米、副食品之类涨幅比较大,大概涨幅在20%到25%左右,对于我们市民来说,这样的涨幅感受是比较厉害的。”

北京市民刘莹无奈地说,“一个接着一个,一波连着一波,今天还是大蒜,明天就成了苹果,涨价就像是推翻了多米诺骨牌。”

50多岁的济南市民宋女士说:“物价涨幅太厉害了,大蒜一斤8元、生姜一斤7元,苹果价格更是一天一个价,感觉口袋里的钱也越来越不够花。”

“囤积族”“团购” 应对物价上涨

面对CPI超预期增长,老百姓能明显感受到物价上涨的压力。很多市民正想方设法与CPI涨幅“赛跑”,出现“囤积族”、“团购”等群体。

在北京、济南等地,许多市民开始过起更加精打细算的日子。不少市民利用超市特价、商场“返券”、店庆酬宾以及非高峰时段购买机会,花最少的钱买更多东西。

《德国之声》报导,济南市民林凯幸运说,他已赶在调价前将自家的天然气卡充满,9日济南举行关于上调天然气价格的听证会,每立方米天然气将至少上涨0.3元。这两天,由于担心天气转冷白菜价格继续上涨,他和身边不少朋友又将囤积目标投向白菜。

有市民表示,现在购买衣物基本上都是从实体店看中后,上网店购买,网店商品一般较实体店价格低两到三成,多的甚至达到五成。

据《武汉晚报》报道,北京工商大学教授胡俞越表示,物价上涨对中低收入居民生活影响明显。因此从长期看,抑制通胀还是要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等制度措施。“合理的收入水平和完善的社保体系,才能增强居民抵抗通胀风险能力。

CPI五年被调低和低估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研究报告称,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间,中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被人为调整,系统性低估超过7%。央行的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储户对物价水平的满意度指数,已经接连创出2001年有资料以来的最低点21%左右,显着低于通货膨胀时期水平。

在这份名为《资料和主观感受:CPI是风动还是帆动》的报告中,社科院研究员徐奇渊指出,由于中国CPI指数权重存在5年一次大调整,为避免分类指数权重 发生重要调整带来的问题,而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的资料来进行分析。且CPI总体指数以及8个分类价格指数都有月度资料公布。

据其测算发现,在这5年中,按照CPI常规的编制程式,有-7.53个百分点无法用8个分项指数及其权重来解释的,可以被视为人为调整的痕迹。因此判断在过去5年间,CPI被人为系统性低估超过7%。

据《西部网》报道,经济学家马光远表示,学界对于CPI数据不能真实反映现实的观点一直较为一致,“CPI的构成肯定是有问题的,不能反映目前的真实情况,这是一个制度性的低估。另一方面也有人为的低估在里面。”

报道还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夏业良也同样认为,中国统计资料的操作空间的确存在。

《城市晚报》报导,由于CPI编制细节尚未公开,因此相关研究充其量也只是水中望月、镜中看花。要对CPI指数有更准确的理解,还有待于相关细节的公开和透明。

官方否认CPI低估

对学者的研究报告中披露的中国CPI被调低和低估7%的事,中共官方予以否认,明确表示,“CPI不存在低估,更不存在人为调整的情况”。

对此,网络评论员王石川评论说,承认CPI超标,势必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因为一旦超标,则宣告年初的既定目标未能实现,进而表明相关部门有失职之嫌。

王石川还说,承认CPI超标,方是抵达真相之始。如果CPI明明已经超标,相关部门仍然面不改色地否认,或者坚称仍是3% ,这显然是不负责任。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