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加剧“到香港打酱油”最为流行

【新唐人2010年12月8日讯】(新唐人记者杨雪综合报导)由于大陆通胀加剧,“柴米油盐酱醋茶”价格不断上涨,,普通百姓对通胀压力的感受最深。为节省开支,各地民众纷出奇招,“今天你到香港打酱油了吗?”已成为广州、深圳等地主妇的见面问候语。

通胀加剧 日用品贵过香港

今年以来,“豆你玩”、“蒜你狠”、“玉米疯”席卷全国。大陆物价持续上涨,港人到深圳采购日用品的现像在持续多年后出现逆转,“到香港打酱油”成为深圳当前最热的流行,而风行了30年的“港人北上”也就这样变成了“深人南下”。

据《香港文汇报》报导,发改委最新的数据显示,内地36个大中城市共31种食品中,有八成在涨价。

《美国之音》报导,中国国内基本日用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国际价格,与香港比邻的深圳人最强烈地感受到这种不公平。虽然香港工资比深圳高许多,但深圳不少日用品却贵过香港,以致深圳的主妇们连柴米油盐都要到香港采购。

《香港文汇报》报导,白领吴女士表示,“从香港背柴米油盐,以前的我绝对不屑一顾。但鉴于现在内地食品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且物价飞涨,去香港背回既安全又便宜的日用品,也成了我的主动选择。”

家住埃田的肖先生表示,现在吃穿住行都在涨,只有工资没涨,压力越来越大。“ 现在对太太赴港大批采购非常支持,“香港买的质量比内地好,价钱有的还便宜呢,若周末空闲时,他还会要求一同前往,充当“搬运工”。

肖太太还表示,现在一周至少会赴港采购一次,每次过来扫货,三、四千元的货品,起码可以省下700至800元。

据《明报》报道,香港的副食品大部分是内地生产,但两地市场的升幅却不相同。中山大学财政税务系主任林江认为,主因是两地税收政策不同,香港有免税政策,并且超市货源广泛,如果内地商品价格贵,超市会选择进口商品。内地产品出口香港还可以享受出口退税优惠,如酱油可以享有15%出口退税,“国家的补贴,让香港等境外市场得到实在的益处”。但他认为,内地的通胀升势很快会蔓延到香港。

据《沈阳油田网》报导,渣打银行亚洲区经济师刘健恒表示:内地有进口关税、增值税等,而香港并无此类征税,因此进口货物价格相宜。再加上人民币近月来升幅明显,而与美元挂钩的港元相对贬值,故人民币购买力更强,相当于来港即打八五折。

对于内地民众来说,买贵货的日子还要继续。多位经济学家预期,未来内地通胀幅度将上升至5%。

通胀加剧商家经营困难

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受到价格影响的不仅仅是被消费品包围的市民,还有产业链上的众多商家。在涨价的背后,商家利润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出现下滑。

《华尔街日报》报导,大昌布业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游宗表示 :“在服装制作上布料,拉链、五金、加工费都在涨,生意很不好做,很多订单都亏本了。”

报导称,制造商抱怨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导致利润率减少。例如棉花价格就在一路攀升,11月初每25公斤棉花价格从260元涨到了280元,几天后又涨到了350元,最终在11月中涨到了380元。在义乌制作圣诞用品的张梓烽说,价格每天都在变;更糟的是,棉花供应量从11月开始就十分紧张。

据《进出口频道》报道,东莞市虎门国际布料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黄义红介绍: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当地有15%~20%的商家,选择暂时不营业,或者有选择性地做。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