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嫉恶如仇的吴承恩

【新唐人2011年5月15日讯】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是中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所创作的《西游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青史留名的忠臣。

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步入青年时代的吴承恩是狂放不羁、轻世傲物的年青人。社会地位的低下,贫穷困苦的处境,使这位大才子狂放不羁,招来了纷至沓来的笑声,被人交口称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吴承恩约二十岁时,与同乡一位姓叶的姑娘结婚,婚后感情甚笃。吴承恩虽然狂放不羁,但他品行端庄,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吴承恩在府学岁考和科考中获得了优异成绩,取得了科举生员的资格,与朋友结伴去南京应乡试。然而才华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这位誉满乡里的才子竟名落孙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怀着遗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败的教训,吴承恩在以后三年内,专心致意地在时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试中却仍然没有考中。吴承恩羞恨交加,这年冬天,竟病倒了。

两次乡试的失利,再加上父亲的去世,对吴承恩的打系是沉重的。在他看来,考不取举人,不仅付资无由,而且愧对父母,有负先人。但他并不以为自己没考取是没本事,而只是命运不济,他认为"功名富贵自有命,必须得之无乃痴?"

生活困顿给吴承恩带来的压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亲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开支,但他却没有支撑门户的能力,更没有养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来源,除了每月从学府里领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亲所留遗产了。

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表达自己思想。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根据唐代名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这一真实的历史事件,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加工改写而成的一部名著。他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写的虽是以神仙魔怪斗法为背景的僧人取经故事,但处处可看出他对腐败的现实政治环境的失望与批评:原本至高无上的玉帝在他的笔下成为贤愚莫辨和人间的昏君没什么两样;地府看起来很森严,但官官相护、贪脏枉法,无辜的人有冤难伸,仿佛地上包庇不法的衙门;里面的魔怪贪财好色,仗着魔力法术称霸一方,简直就是人间恶霸、官僚的化身。

他塑造的孙悟空不受拘束、嫉恶如仇,正是吴承恩个性的最佳写照,因此可以说他藉由金箍棒来抒发自己铲除妖孽、扭转乾坤的壮志。孙悟空神通广大,一切称凶逞狂的妖魔鬼怪,在他的金箍棒下都失去了往日的威风,或一命呜呼、或束手就擒;《西游记》四十五回中,孙悟空叫自然之神布云、打雷、下雨时,特别命令雷公邓天君说:“老邓仔细替我看那贪赃坏法之官,忤逆不孝之子,多打死几个示众!”。这都反映出吴承恩扫荡社会丑恶现象与替天行道的愿望。

唐三藏虽然向佛的心始终坚定如一,但好逸恶劳、胆小怕事的猪八戒经常坏事,因此劫难重重,几乎每次都靠孙悟空的智慧与本事,才化险为夷。在此,吴承恩似乎想藉孙悟空影射有抱负、有理想的人,其在现实的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长官或周遭的人各式各样的阻挠,此时只有排除万难、坚持理想,为伸张正义尽一己之力,才是苍生之幸、黎民之福。

《西游记》除了作者抒发对时政的不满之外,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也说明了求正法、得真经是很不容易的,且修炼人只有在实践中历经重重魔难与考验,才能提高心性、提高境界,最终得正果,返回天国世界。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