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法国传统派画家—普桑

【新唐人2011年7月23日讯】 普桑(NicolasPoussin)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重要画家。

青年时的普桑曾向两位画家学画,他们是康坦‧瓦兰(QuentinVarin)与儒佛内(Jouvenet)。由于对绘画的热爱,以及为了拓展艺术视野,他来到巴黎,在这期间他受拉斐尔的古典画风影响很深。

当时普桑觉到法国艺术正处于世代交替、青黄不接的时期:传统的师徒制已渐渐式微,但学院体系却尚未成熟。

17世纪初期的欧洲正处于强调动态、色彩、戏剧性效果的巴洛克时期(Baroque),但普桑对于华丽但缺乏深层内涵的作品却没有太大的兴趣。真正吸引他的是古典、稳重、寓意深远的文艺复兴艺术。这一特点在他年轻的时候便有迹可循,普桑看到一位数学家朋友的收藏,那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米开兰基罗(Marcantonio)。他努力模仿这些意大利前辈的雕刻作品,这些作品激起了普桑前往意大利学习的强烈意愿。

一直到三十岁(1624年),多年的梦想终于在意大利诗人马利诺(Marino)的协助下有了实现的机会。

普桑刚到意大利时受巴洛克风格影响较大,后来逐渐走向秩序、稳定、理性的古典风格。他的转变是为了让绘画传达出人类的永恒课题,他认为绘画必须有道德的意涵,并且从结构上表现道德的知性内涵。这个理念使得绘画免于沦为浮夸的装饰,而有了精神层面的价值。他的代表作《阿尔卡迪的牧人》就是此时画出来的。

普桑的作品尤其受到法王路易十四的喜爱,路易十四在普桑死后二十年大量收藏他的画作,是以虽然普桑前往意大利后只有短时间回法国替路易十三工作,但罗浮宫却收藏着许多普桑的作品。

1648年,法国的皇家绘画暨雕刻学院成立了,这也是法国艺术迈向学院体系的滥觞。在主政者路易十四的推动下,古典、理性的绘画风格使法国走出一条有别于欧洲其他地区绘画的路来。一直到十八世纪,从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Jacques-LouisDavid,1748-1825)的作品中,我们仍可以看到普桑深远的影响。

十九世纪至今,从印象派发展后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不断颠覆再颠覆的操作创作理论,已让创作者走向穷途末路。“艺术家”为了创作,为了与前人不同,什么方式都尝试,不但极丑的、阴森的,甚至荒谬的、恐怖的内容都成为创作题材,而且标榜为“创新”视之为“前卫”,对传统艺术精髓则不在用心琢磨。

其实当初被现代潮流全盘否定的西方学院派艺术,不仅在技巧上有着完整的训练方法,在精神上更具有普世的道德价值,向正统的学院派艺术回归,似乎才是人类可长可久的艺术之路。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