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1年7月29日讯】 在澳洲,年轻的无家可归者是社会现实存在的隐形族。一个不容忽视的数字是,在澳洲,十万五千名无家可归者中,至少有近一半人是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有着高福利、完整的福利体制的澳洲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无家可归者?而且大半数为年轻人,隐藏在公众背后的是什么呢?公众应该如何了解并给与帮助呢?2011年7月25日,在西悉尼大学举办的关于“年轻的无家可归者公开论坛”吸引了来自各界人士的关注。
当天的主办人西悉尼大学公平与多样性研究室主任塞弗•奥兹道维斯基(Dr Sev Ozdowski)博士邀请来三位主讲嘉宾,圣文森特•德•保罗协会(St Vincent de Paul Society)总裁格兰汉姆•维斯特(The Hon. Graham West)、救世军OASIS项目学校联络官碧•奥斯尼(Bee Orsini)小姐和年轻的无家可归者代表劳拉•伊森科波(Lara•Eisenkolb),他们的演讲得到了与会者的共鸣。
失去家的支持意味着梦想的消失
奥斯尼,年轻富有朝气,她目前任职于悉尼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并获得团队领导人的角色,在救世军OASIS援助青年人的项目上成为学校联络官,提供青少年辅导工作,从而也提高了她的自信心。面对这样一个充满自信的青年人,谁能想到她也曾经有过无家可归的经历呢?在这个项目中,奥斯尼不仅让自己找回了自信,更让她感到对那些处于危险之中的年轻人应该给与他们帮助。
奥斯尼说:“每个夜晚,都有3万2千名的12岁至24岁的年轻人无家可归。在这个项目中,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去帮助那些处于危险之中的年轻人。每次,我看到那些因为过去的经历而被关押在监狱里的人们,他们想要摆脱毒品、酗酒、暴力控制的时候,我都能够感受到那些看不见的、背后隐形的东西。我能够感受到人们对他们的的评判、指指点点,也感受到他们的无助,然后又看到他们在重复从前的错误,一遍又一遍。”有过无家可归经历的奥斯尼感同身受,她认为我们的公众有时衹是看到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却忽略了他们也是被伤害的群体。
她谈到:“每一个问题青年都有其潜在的问题,失去了家人的倾听和家庭的资助,实现梦想的规划与自信就会很快的消失殆尽。” 奥斯尼感到霎时突然明白了自己做这个项目的目的,她说实现这个目的远比她自己更大。
年轻的无家可归者 背后的辛酸
劳拉是一位在TAFE就读的学生,最近被父母赶出家门,甚至银行账户上的钱也被父母移走,走投无路的她幸运地得到中学时的好友相助,才没有沦落到流浪街头。现在的她不得不停止上学,去寻找工作养活自己。她说:“我回到家,我的父母将我赶了出来,还将我的银行卡夺走剪断了。我很害怕,走投无路,幸遇好友相助。办了新卡后,我发现里面仅剩下的70元也被父母挪走,那可是我的全部家当呀。”父母的决绝让劳拉心痛,伤心不已,她哽咽着,甚至无法继续讲下去。
朋友告诉劳拉可以寻求社会福利部的帮助,她曾尝试与社工联系,结果她被拒绝了,理由是她的年龄已经过了。她添了一个又一个的表,遗憾的是,最后她还是被拒绝了,没有得到任何帮助。她说:“多谢我的朋友萨莎,幸亏有她的帮助。现在我不得不停学,去寻找工作,我是学厨师的,我喜欢我的工作,但是为了能够养活自己,我不得不先工作。”劳拉感到不解的是,政府有政策可以帮助年轻人,为什么她却得不到帮助呢?
他们需要社会的支持、改变的人生
圣文森特•德•保罗协会是一家大型的非营利慈善机构组织,每年他们都会有各种项目帮助无家可归责,他们通过筹款募捐活动,举行各种培训、辅导、教学、安置等醒目,斑竹许多的无家可归者找到工作,回归家庭。甚至有些是吸毒、酗酒人士,通过他们的帮助找回健康的人生。虽然,国家有政策,社会有帮助,为什么每年的无家可归者人数还在上升呢?圣文森特•德•保罗协会总裁维斯特县记者谈道:“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家庭的分裂,导致一方失去了居住地的机会越来越大,最后只得走上街头成为无家可归者。
维斯特认为这些人需要社会政府以及各种团体组织和个人切实可行的支持和信任。但记者谈到劳拉被政府多次拒绝,是否是政策体制的问题时,维斯特表示,每一个案例都有它自己的独特性,他说:“不能一概而论,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有较大的变通性。这也是一个一方面需要政府,另一方面需要社团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合作解决的社会问题。”他希望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放弃寻找机会,新生活的开始也许就在下一个困难被克服后就会出现了。
很多时候,当人们谈到无家可归者时都会认为这是个社会问题,甚至有些人看不到他们的存在。为什么说他们是城市的隐形族呢?当太阳昇起了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在公共场所,他们往往自卑羞愧、缺少自信、无助无望。他们有时把自己隐藏起来,有些是非常善良、或者曾经受过良好的教育和有过很好工作的人,然而命运的无常,却让他们变得一无所有,即使走在街上,你也许分辨不出他们的境遇是如此的糟糕。但是他们是这个社会的一员,也是一个不该放弃的群体。帮助他们走出社会的底层,迈向阳光,拥有新的人生,这也是利己、利他,造福社会的好事。当天的论坛也引来许多人的关注,有些人甚至提出帮助解决的办法,更多的是呼吁社会不要忘记这些需要帮助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