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物】大德文宣-说孔子(上)

【新唐人2011年8月30日讯】

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时期的鲁国人。孔子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城东南)。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

纵观孔子的一生,充满了苦难与心酸。但无论如何,他都坚持把做人与治国的道理告诉世人,实难能可贵。当我们研究孔子的传说与史料,可曾想过孔子的“君子”和“仁爱”精神究竟出自何处?孔子向老子问礼之前,他为什么想到要从事归正“礼”、“乐”的宏伟志向?

这就要从孔子八岁那年一段鲜为人知的奇遇说起:

童年奇遇

虽然小仲尼家境贫寒,但他很有志气,母亲从小就告诫他要懂礼仪、持操守。按说,他母亲当年不到二十岁嫁给他年老的父亲,由于不是正室,再加上大夫人专横无比,让他和母亲很受气。

后来父亲去世,那年他才三岁。由于目睹世上太多的悲苦,使他早早懂得“仁爱”是世人最需要的;“节操”是世人所必须遵守的。如果没有仁爱、节操,那世人会遭遇更多的不幸。

所以,小仲尼从小做事就是有模有样,且非常勤奋好学。八岁那年,母亲平日以手工维持生计,一个雨后的秋夜,母亲要他把做好的成品送回东家,同时把工钱捎回来。

他路过一户人家,从院子里传来一阵朗朗书声。他坐在那里净心倾听,后来还是母亲出来找他,才不情愿的回家。一连三日都是如此,母亲很纳闷,以前这里从没有这户人家,也没有这所宅院,怎么“凭空”出现这所宅院呢?

第四日,小仲尼又去听人家读书了,不知怎地,看似一面墙忽然出现一扇月亮门,门开了,从里面走出一个约三十岁左右书生模样的人。看到小仲尼,书生说:“来 此三日,不知你有何感受?”小仲尼觉得有点蹊跷,他还来不及细想,就说:“我想多研习礼乐方面,以便让更多的世人都能遵从,让国家成为君子之国。”

那人抚掌大笑说:“小小年岁,志之高远,可佩,甚敬!不知汝觉怎样方可成为‘君子之国’乎?”“博闻、问礼,愿先生赐教!”小仲尼倒身下拜。

那 人将小仲尼扶起来,拉着他走到屋内。小仲尼一看顿时惊呆了,不是屋内有什么稀罕之物,而是一眼望去,那墙上有很多“壁画”。想看才能看得见,平时没有,而 且一般人根本看不到。那位书生模样的人,逐一给小仲尼讲解礼仪的重要,操守的可贵,并交待他将来不但要将这些言传于人,更要身教于人。

经过约三年的时间,那位书生把应该教给孔子的东西都逐一教给他了。

最后,那位书生告诉他,自己是天上掌管人间道德与法度的天官,奉天命下来在礼崩乐坏的时代找到你,教给你如何恢复礼乐的方法,是你终身所要研习的,并给后世留下万古长青的东西。

你快成年时,就会遇到一位史官,去向他问礼,对你完成使命会更有好处。你将用自身品格来诠释君子的内涵,以你一生的实践来诠释“道”的重要内涵(所以后来孔子曾经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里仁第四》)。我得回去复命了。

话才说完,只见“书生”把袍袖一挥,什么房屋和里面“壁画”之类的顿时消失无踪。小仲尼此刻跪在地上,哭着说:“将来我如遇不测该何如?”“坚持操守,自有天助!”只听书生朗声地说。

当 时,因为人们的道德标准很高,而在此高道德标准下,有人会多少有点特殊的本事,孔子也不例外。无论那位“书生”老师,还是后来向老子问礼,其实他们都给孔 子开发了一些功能。所以,孔子才能对君子和操守那么坚守,不管再困难的情况下都不改那种气节。这不能不说是那位“书生”和老子的功劳。

以下就从人生经历、贡献、品格与谦卑等四方面,来细述孔子的一生和他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

漂泊一生

孔子早年丧父,虽家境清苦,十五岁即“志于学”。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孔子善于取法他人,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当时鲁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而季氏又受制于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 定公九年(前501年),被鲁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后再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担任傧 相,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预谋劫持鲁君未能得逞,并归还侵夺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不久,孔子因“堕三都”之事被鲁国贵族迫害,无奈只得离开鲁国,是年鲁定公十三年。自此,孔子带领颜回、子路、子贡等十余弟子,开始周游列国,先后到过卫、陈、蔡、楚、宋等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念,盼能解决时弊,但都不得要领。

周游列国期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文章来源:《大纪元》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