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长江:别人的“名单”是死难者 我们的“名单”是十三钗

【新唐人2011年12月17日讯】写这篇文章,是出于某种隐隐的担心。此时,还没看到张导演的《金陵十三钗》,为了公允,尽量看了一下网上的预告片。朱大可先生已写了篇批评文章,用词尖锐,大家可以参阅。他的意思,是这部戏热炒“床戏”,又高调要冲六亿票房,是张氏情色加暴力加爱国主义的消费片……

这两天,随着公映时间日近,有关新闻真是天天有新意:十三钗集体开微博;女主角风骚作秀;严歌苓自称“让电影穿上高跟鞋、洒上香水、穿起旗袍”——

我怎么感觉像是在屠杀的血污上抹脂粉?我终于又忍不住了——

斯皮尔伯格拍《辛德勒的名单》时,他和所有演职人员会这样风骚吗?会以可怜的羔羊般的裸体来推销吗?会得意于巨大的票房吗?会那么在意奥斯卡吗?!

我想,他们在圣洁中。知道这事是对上帝负责。

我们一直没拍好南京事件。这个国度没有正视历史的基本素质,总是浅薄而煽情,甚至以风月自我麻醉——哪怕是屠杀之后。

当初,《南京大屠杀》要拍时,我哪怕年少,就已担惊受怕。果然,影片中,覆盖在这起悲惨事件之上的,竟是中日恋情。这叫什么事,啥时讲中日友好关系不好?到了《屠城血证》,居然还有中日美的N角恋——这究竟怎么事,还要给我们再来上一刀吗?

你好好讲清楚这个事件不行吗?

我相信,潜意识里,编导们还有小小的得意,看,咱们讲了人性,这可是国际语言(一如老谋子宣传时得意的)。

可是,人性(姑且不说他们将煽情当人性)是这种电影首先该展示的吗?不是!关于这大屠杀,是要在神性的背景上,是向上苍负责,向人类作证,只能极其清晰、客观、理性!

可惜,这不属于东方的文艺传统。到了《南京!南京!》总算好了一些。然而到了结尾,日本军官因负疚竟然崩溃自杀。真是够人性化的,够超越的。这哪是当时的日本军人甚至于日本平民的主调?事实是,南京血流如海,他们举国欢腾。

中国最刚劲的导演,到了最后,泄了。这是一个残酷的事实:一路下来,连拍自己国人被屠杀都这样,中国人还是软骨病!

到了《金陵十三钗》,照例,让我们的悲情,掩藏女人的飞扬的裙衩下。这一种艺术掩盖人性的搞法,我们知道,延伸千年了,从李后主到钱谦益到周作人张爱玲。文化人热爱将崇高的悲剧降化为可以品味的悲情,竟至于失去理智,不愿舍弃,他们舍弃的,是亡魂。创作是自由的,但不是说,你在面对几十万人的死亡时,还可玩味什么。此时,真正的艺术是真实的艺术,是朴素的、有限的因而伟大的表达!

久在庖肆而不闻其臭。有时说了他们也不明白。我很敬佩西方的宗教与理性传统,在那里,悲剧是崇高的,而不止于妈妈再爱我一次。极客观、极精确、极肃穆,是他们的面对方式。如同我鼓吹过的景观摄影——宏大庄严的遗像,是上帝的视角,不容任何造次!

电影没做到。连我们的历史学也做不到。比如当初那个三十万人字样的纪念碑,本身就是个估计数,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只会引起国际人士的狐疑:一个对历史没有精确观念甚至撒谎成性的国度,最大的惨痛也会被人漠视!这个本来不难,可是我们迟迟不做。据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名单墙”直到1995年才立,到去年底,只达到10324个。精确到个数吧,统计到多数吧。

其实我们没有把我们的历史,当回事。不到位,不尊重,不仅失去同胞,同胞还白死。

拉拉杂杂。想到名单一词。再胡说几句:辛德勒的名单,是死难者与幸存者;张艺谋的名单,是十三钗;南京的名单……对不起,没有名单。

文章来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