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读《秋登兰山寄张五》有感

【新唐人2012年7月28日讯】唐诗经过唐太宗时期和武则天时期的发展,到了唐玄宗时期达到了顶峰。《唐诗三百首》的前四位诗人都是在唐玄宗时期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与唐玄宗之间的交往成就了不少的千秋佳话,唐玄宗也因为对人才的尊重和欣赏而被视为一位明君。《唐诗三百首》的前四位作者都是因为自己的才华得到皇帝的赏识而做官,而这第五位作者孟浩然却是因为受到皇帝的放逐而闻名于世的。

孟浩然因为侍奉母亲的缘故,长期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才游历京师,于太学之内赋诗,却无人能够与其应和,受到朝中宰相张九龄、官员王维的称赞。王维与孟浩然都擅长山水田园诗,被尊为“王孟”。一日,王维邀请浩然到内署(王维的办公处),不久唐玄宗来了,孟浩然藏到床下,王维告诉了唐玄宗实情,皇帝高兴的说: “我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有什么害怕还要藏起来?”下令孟浩然出来。唐玄宗询问他的诗作,孟浩然又施礼,背诵自己的诗作,到“不才明主弃”这一句,皇帝说: “你不求做官,而我也未尝抛弃你,为什么要诬陷我?”因此让孟浩然回去了。后来张九龄担任荆州刺史,把他征聘在幕府中,后来幕府撤销了。开元(唐玄宗年号)末年,孟浩然背上长疮而死。纵观孟浩然的一生,做官的时间不多,大部分都是处于隐居的状态,所以他的诗作也都是属于隐者山水田园诗,本诗就是这样的一首诗。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虽然王维与孟浩然都是唐朝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可是王维的诗平淡中蕴含禅机,透露出修佛者的心态,而孟浩然的诗则完全是离群索居的道家隐者的心态,乐想天真,陶醉自然。一佛一道,同趣异理。本诗的开头两句引用的是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陶弘景的诗《答诏问山中何所有诗》。相传梁武帝多次邀陶弘景入朝为官,被其以诗拒绝: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在修炼中的隐者看来,天上的白云,林间的松涛都是可以愉悦快乐的,可是却不能够作为礼物送给凡人,这样的高风亮节也是孟浩然的追求吧。而张五就是浩然心中这样的一位隐者。兰山在庆符县洽南,与北山相对,诗人意欲登高相望故人,心绪也随着鸿雁的消失渐渐低落。远山的薄暮渐渐生起,让人惆怅,而秋季的云清气爽又让人兴致高昂。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远看天边的树林活像是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看到如此的美景,不免更加思念朋友。秋天来了,重阳节也快到了,什么时候能够与朋友共醉呢!

在《唐诗三百首》的前五位作者中,涉及田园题材的诗,一定会用到陶渊明的典故、词语。由此可见,陶渊明作为山水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对后世的影响之深。本诗以道教隐士陶弘景的典故开头,以陶渊明重阳载酒的典故结尾。首尾呼应,使全诗笼罩在一种道家清修的气氛之中。据《续晋阳秋》记载:陶潜尝九日无酒,坐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菊盈把,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刺史王宏送酒也。道家人物喜欢喝酒,由此可见一斑。

陶弘景虽然不愿做官,但受到梁武帝的敬重,经常向他询问国家大事,被称为“山中宰相”,最终成为茅山派的代表人物。而陶渊明因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隐居田园,潜心修道。两位的经历恰恰反映了孟浩然的矛盾心态,一生之中都在为入世和隐居的生活而苦恼,最终他还是选择了隐居的生活,回归自然。

文章来源:《正见网》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