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天】毛泽东首次接见红卫兵(视频)

【新唐人2012年8月18日讯】 1966年8月18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毛泽东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接见一百多万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和群众。他身穿军装,接受并配戴了学生代表敬献的“红卫兵”袖章。此后几个月,他先后八次接见“红卫兵”和学校师生达1100多万人。从此全国便进入混乱状态,红卫兵四处串联并散发传单、张贴大字报、标语,开会演说辩论,对各地的事物进行改名活动,以“破四旧”的名义冲击寺院、庙宇、教堂等,大肆砸毁文物,破坏古迹,焚烧书籍、字画。同时针对被视为“剥削阶级”“反动派”的个人开始抄家,攻击学术权威、知识分子,大批学者、知识份子被殴打、虐待,受到人格上的侮辱,被害或自杀。

新出版的《林彪日记》对这一历史事件有这样一段描述: 1966年8月18日5时,毛泽东穿着军装,走过金水桥,同周围的人握手,并向全场招手致意。天安门广场集结了首都百万群众,这是毛泽东首次接见来京大串连的全国各地“红卫兵”、学生和教师。

得知毛泽东穿军装,林彪也临时换上军装。毛泽东对林彪说:这个运动规模很大,确实把群众发动起来了,对全国人民的思想革命化有很大的意义。

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步伐缓慢,跟在后面的林彪步伐急促,马上要超过毛泽东了。周恩来用力拉住林彪的军装,林彪冷不防踉跄一下。等到毛泽东又走出一步,周恩来才松手,林彪自觉保持一步之遥。而周恩来等到毛、林走出七 、八步,才领着大家缓缓跟上。

大会由陈伯达主持,林彪和周恩来分别讲话。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7时开始,直到13时才结束。

“红卫兵”的由来

“红卫兵”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毛泽东利用的以大、中青年学生为主的全国性群众性组织。 最早的“红卫兵”名称来自于一位清华附中学生张承志的笔名,意为“毛泽东的红色卫兵”。1966年5月29日在清华附中预科651班上学的张承志,在大字报上用“红卫兵”为笔名开始使用。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文化大革命宣言后,其它中学学生所贴的大字报就纷纷书上“红卫兵”署名。毛泽东认为青年学生是推动“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展的突击力量,他于1966年8月1日写信给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红卫兵”,表示支援他们起来“造反”,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广场亲自接见,从此“红卫兵运动”迅速向全国发展。

1966年6月开始,“红卫兵”从最初用暴力手段清除“四旧”,进而发展到对早已经失去反抗能力的地 、富 、反 、坏 、右“黑五类”分子施加残忍的暴力迫害,致使成千上万的人致死致伤。

1967年“文革”进入夺权阶段后。 围绕权力分配,纷争不断,吵闹不休,“红卫兵”组织分裂为不同的派别,以致发展到大规模武斗。 对此毛泽东却说,“现在是小将犯错误的时候了”。“红卫兵”在“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到处串连、煽风点火、乱揪乱斗,搞乱了各级党政领导机关,搞得国民经济到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红卫兵”的失势

随着毛泽东对“红卫兵”的态度从支持到冷淡,工宣队、军宣队相继进入学校等单位系统,“红卫兵”组织失势,并逐渐退出了“文革”舞台的中心。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展开,“红卫兵”作为一支“文革”中的政治组织终于被解散。

此后“红卫兵”的名称曾再次被“借用”,1975年,在中共共青团“十大”筹备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王洪文提出,在中学把共青团和红卫兵两个组织合并,定名为“红卫兵”。但由于不久“文革”很快结束了,共青团和“红卫兵”的合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

四十六年过去,今天我们回顾由“八‧一八”发端的“红卫兵”运动,并不意味着把一切罪责归于那一代年轻人。但是它的确值得人们思考,“文革”会不会再一次发生。。。。。。

历史镜头

新唐人首发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