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凯:论语观天下之学而第一(一)

【新唐人2012年8月29日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通称(表示尊敬),也以子来称呼老师。在儒家经典中凡遇到“子曰”子就专指孔子了,这表现儒家学者对孔子这位儒家思想的创始人的尊敬,也表现出了儒家对思想传承的重视,这也是为什么儒家非常尊师重道的原因之所在。正因为儒家对于思想文化传承的重视,才得以使中国文化延续几千年而不断。

学习是对真理的探索,当我们了解到全部或者一部分真理时思想就会有所启发,我们就会有所觉悟。对于真理学习的越多我们觉悟的就越彻底,觉悟的越彻底就越不会被世间纷繁复杂而且多变无常的现象所迷惑,不被迷惑才能明明白白做人清清楚楚做事。当然,我们学习的内容不光是真理,还有善和美,真善美对我们人来说是缺一不可的。世间的思想和行为多的数不胜数,我们应该尊重每一种思想和行为,但是这些多样的思想和行为也不能没有标准,那我们应以什么为标准呢?就应该以真善美为标准。当我们学习了一种知识、思想或者文化之后我们就会有理想,不管这种理想是对是错是善是恶,有了理想之后我们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实现它。在这里习字就是实践的意思。如果我们之所学能够时时刻刻或者适时地实践出来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高兴的事,此时英雄也就有用武之地了。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体会,当我们的理想不能实现之时我们是多么沮丧懊恼,反之,当我们实现了心中的理想我们有多么喜悦,这种喜悦实在是难以言表!可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看到实现理想后的喜悦,常常看到的反而是抱怨,不管是怨天还是尤人。大多数人有理想但是迫于现实的种种困难而将就妥协,甚至被现实打败以致堕落沉沦下去。其实世间根本没有所谓的成败,这只不过是人类自己设计出来的枷锁,当你接受了成败这种相对的观点之后你也就自己把自己锁住了。谁能真正完全彻底地实现理想呢?理想本身也是一种欲望,而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实现了一个紧跟着又会来第二个,你永远也不会满足。何必太在意结果呢?过程本身就是成功!不要怨天尤人,而要振奋精神去享受实现你美好愿望的过程,这样你活得才会开心轻松烦恼减少心胸豁达。

在古代同门师兄弟叫做朋,志同道合的人叫做友。我们现在不妨把朋字理解的更宽泛一点。无论是同门师兄弟还是志同道合者从远方来与我们相会我们都会很欢乐,这里面有很多种感情,当然主要是友情和道情。友情是长年累月积淀而来的,人和人之间彼此能共处一段时间已属不易更何况能和乐的相处很久,这实在是稀有难得的。当朋友再聚首,我们似乎会回到当年会暂时放下目前所扮演的角色,往事不论甜蜜苦涩,回忆起来总是那么温馨自在。道情是一股无形的力量撮合而成的,正所谓“方以类聚,人以群分”。当我们有了共同的思想和共同的志向之时就总会有机会见面相识,而当志同道合者见面后也是有说不出的喜悦。有时大家不需要说一句话,有时又可以秉烛长谈,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我们都能够互相领会,真是好不痛快!

愠,就是怒的意思,也就是消极的情绪。有人了解或者有人赏识我们自然会很高兴,可是当这些都没有的时候呢?我们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的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有了自我意识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总觉得自己应该被他人了解被他人赏识,否则就会出现消极情绪。其实一个人能真正被人了解被人赏识是何等不容易,真的有如此幸运的人也是寥寥无几的。所以我们应该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不要希求被别人了解赏识而要去了解赏识别人,这样不是很快乐吗?当每个人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就不会形成广泛而深刻的联系,没有这种连络每个人都不会被了解被赏识。相反地我们都去努力了解赏识别人就会形成无形地密切的联系,此时每个人被了解被赏识的几率就会变大,这样岂不是对每个都好吗?即使这一生都没有人真的能够了解赏识你也不必愤怒,能够去成全别人也是一种美德,功成何必在我呢?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指的是孔子的弟子有若,小孔子四十三岁,鲁国人。孝是子女对父母恭敬,这种精神也可以扩大到对所有长辈。弟是幼弟对兄长恭敬,这种精神也可以扩大到年幼的对所有年长于自己的平辈。孝悌是儒家文化里非常重要的思想,其深深影响了我们中国人几千年。在家本位的社会里孝悌显得格外重要,因为在一个家族里人口众多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事情,家族秩序的紊乱会破坏整个家族的发展,所以儒家就以孝悌来规范家族秩序。古代的家族不像我们现在的小家庭以一对夫妇为基础,他们都是以整个血缘为基础的,一个家族就是一个小社会,而整个大社会就是由每个家族细胞所组成的。晚辈对长辈幼者对长者恭敬原本也是很符合人性的,不仅如此,这还是符合家庭或者社会运行的规则的。在家庭或者社会当中年长者总是处于奉献付出的地位,而当年幼者还不能自食其力之时就只能靠年长者的奉献付出存活,所以年幼者应当对养育自己的长者恭敬。但是万事万物都没有绝对的,有些人对亲戚、朋友、同学都很好,见到贫苦之人也能升起恻隐之心,可是就是跟家人有很大的隔阂,你能说他是不孝不悌吗?世间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我们怎么可以一种标准去衡量所有的人和事呢?如果长者凭借着这种孝悌文化打压晚辈和幼者又改如何处理呢?长幼关系融洽和谐幼者自然不会犯上作乱,如果幼者犯了过错长者也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处罚。可是事情的发展绝对不是单项的,年长者也会犯错甚至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此时年幼者应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不妨把思维扩大一下,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会不会愿意处于劣势地位的人与自己平等呢?当然不会!因为如果双方平等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就要做出让步甚至要做出很大的牺牲,这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孝悌的思想原本的用意是维持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秩序,可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人们往往把会最初的想法抛弃而产生一种腐朽僵化的思想,尤其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会利用原本美好的想法去维护自己的优势地位使之长期稳固不被破坏。所以他们就会极力宣导所谓的和谐以维护社会稳定,教育民众打破这种社会和谐稳定是很不好的甚至是有罪的,这种行为叫做犯上作乱。其实这是非常虚伪的,当一个社会极力提倡和谐稳定的时候就说明这个社会的下层民众已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不然谁会甘冒风险“犯上作乱”?下层民众需要生存空间可是上层人士又不愿意让出所掌握的资源,这样就形成了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也许当时下层民众还没有“犯上作乱”但也是迟早的事。上层人士极力提倡和谐稳定其实也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想要长期维护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秩序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当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利用原本美好的思想文化的时候那这种思想文化也就离死不远了。

有子把孝悌看做君子之本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很重视孝悌但是他绝对没有把孝悌抬得那么高。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没有错的,但问题是这个本是什么。如果以孝悌为本的话那就会出现上述的那些弊病。孔子的看法是什么,我们在这里先卖个关子。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