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2年8月30日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喜欢装饰言语和善面容的人往往没有什么仁心,因为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这些表面功夫上哪里还来得及去做实在的事业。巧言令色的人会编排出一套十分美妙的说辞,让大家觉得他是那么高尚那么慈爱那么伟大,还会做出一些令人感动的动作,让大家觉得他是那么无私那么辛苦那么亲民。一般这种人常用的方法就是提出一个很高远的目标,夸赞自己思想的正确性伟大性,还会说他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其实就是想说他是天命所归奉天承运;除此之外还会在公众面前表现的很亲民,跟民众一起吃饭跳舞过年,还会亲临某些事件发展的现场亲自指挥,同时还会时不时的掉下感人的眼泪,好像一个影视演员一样。真正有仁心的人需要这些吗?真正有仁心的人会给人实际的利益而且还不会居功,他会认为这些都是本分之事本来就应该如此,自己做了有益于他人的事根本不用谈什么功劳。当别人夸赞自己这种仁爱的做法的时候也会表现的很自然绝不会有一丝的矫揉造作,甚至还会认为自己做的还不够,不敢承担这种赞扬。仁心绝对不是表现在言语和面容上,而是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指的是曾参,字子舆,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人,小孔子四十六岁。曾子每天以三种专案来省察自己,为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跟朋友结交是否诚信。至于第三个专案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究竟哪种解释是正确的,所谓正确就是曾子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只能把几种解释都列出来供读者参考。一、老师所传下来的知识是否都学习了?二、老师所传下来的(也就是所学的)知识是否都用于实践了?三、我要讲的课是否预先演练了?四、要教给别人的东西自己是否都亲身做到了?五、易传是否学习了或者实践了?(这是笔者提出的)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借用曾子这三项标准来每天省察自己,当然我们也可以加上其他的项目,无论如何每天省察自己是很重要的。机器运转一天后还需要检察一下更何况我们人呢?有错则改,无则加勉嘛。这样长期以来我们所犯的过错会越来越少,人生会越来越趋向完美,按照儒家的理想就是有一天我们都能成为圣贤。
别人请自己帮忙办事说明了对自己的信任,如果自己心甘情愿答应了去做就要尽心尽力地做好,这也是一份责任,我们不能辜负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人是社会的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自生存,既然如此我们这一生就难免要尽很多社会责任,尤其是本事大的人,所谓能者多劳。在孔子所处的时代中民众还是很淳朴的,不会有什么太多的想法,帮人做事的时候基本不会像我们现代人总想着偷工减料甚至从中渔利,我们现代人的这些小聪明只能使社会出现恶性循环最终每个人都变成受害者。
诚信在古人看来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诺言而牺牲生命,这在我们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甚至我们现代人还会骂他们很愚蠢,真不知道到底是谁愚蠢!诚信交往能够最大限度地减低社会交流成本,能够使我们最快速的传递我们所要表达的信息,这样何乐而不为呢?一个失去诚信的社会就是一座永远走不出去的迷宫,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困在其中。出于对他人的不信任我们自己还会在这座迷宫中筑起很多道墙,防止外人经过,而且我们也不会利用他人的通道走出迷宫因为我们怀疑他人挖了陷阱。处在这种迷宫当中的人们还有得救的可能吗?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段话是孔子对治理大国提出的三点方略,做事情要有恭敬之心对民众要讲诚信,国家的花费要节俭以爱惜民众,叫民众服役要按时不能耽误务农而且要适度。
对于恭敬做事可能指的是祭祀,当然我们也可以扩大思维到做一切事情都要存有恭敬心。为什么做事情要有恭敬之心呢?因为无论政府做什么事情都要动用物力和人力,物力是来自自然而人力来自民众,自然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而民众则是政府产生的基础,当政府动用这两者的时候理应予以恭敬。政府做事情要公开透明,不能瞒着民众更不能欺诳民众,当一个政府对自己的民众不信任的时候这个政府肯定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好政府,它肯定做了很多无法无天违背天理人心见不得人的勾当,那此时民众也会对政府产生不信任,借用鲁迅的一句话“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
政府运行所需要的一切费用全部来自民众的血汗,虽然古今所表现的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样。民众用自己的血汗供养着政府,政府能不节俭吗?其实政府在本质上是不会节俭的,反正这些钱财都不是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挥霍起来也就无所顾忌了,帝王将相们无不修建豪华宫殿、乘坐豪华车辆、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而且他们穷奢极欲所需的费用还属于政府公共开支。孔子劝告统治者爱惜民力、施行仁政,可这只是孔子的一厢情愿,从孔子提出仁政的思想到如今这个理想一直没能实现,恐怕以后也很难实现了。政治的本质就决定了政府根本不可能自己去实行仁政,即便是出现一个孔子理想中的圣贤君王他也不可能超越整个政治大环境,更何况孔子理想的圣贤君王根本就不可能出现。
孔子所提出的仁政理想在当时来说实在是太不现实了,但是对现在还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在专制制度下实现仁政根本违反了政府的性质和人性,虽然历朝历代出现了很多儒家知识份子努力实现这一理想可是还是没能实现。但是现如今却有了实现的可能,在民主制度下民众的力量会不断增强,这样会使政府不得不照顾到广大民众的意愿,而且民主意识越深入民主制度越完善民众所表现出的能量就越大,此时就逼着政府转型,从统治者转为服务者,一个民众的服务机构还有什么理由不仁爱吗?
孔子所提出的这三点建议如果政府做不到那只能是“国将不国”,这是历史的事实。当一个政府处于统治地位的时候其倒台之时是很悲惨的,少不了人头落地血流成河,到最后搞得自己身败名裂;不过当政府处于服务民众地位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服务的不好民众不满意大不了先下去休整,等整顿好了服务质量上去了再卷土重来,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句话是孔子嘱咐弟子们的,要求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外面都要孝敬长辈恭敬他人,为人要谨慎而诚信,博爱众人而有仁爱之心。以上这些要求都能达到了如果还有能力的话,则可以再学习文化知识了。
这里的入和出是互文,不能分开来理解而要合起来解释,也就是说是无论入和出的意思,这种语法现象在汉语里很常见。孔子是很重视孝悌的,但是并不像前面有子那样把孝悌抬高到君子的根本的地位,他只是把孝悌放到做人的基础地位而已。谨,有谨慎、认真的意思,再进一步引申到专一;我们不妨再反过来推演一次,专一到认真再到谨慎。我们从从这两次的推演可以看出从表像的小心谨慎可以看出认真的精神,再进一步就是更深刻的专一不移了,这种精神再跟诚信联合起来就能塑造出一个非常高品质的人格了。
孔子所说的汎爱众还是专就人来说的,这也是儒家的一大特色。儒家是十分关注人的,哪怕是天地自然之道也要拉倒人间来和具体的人类行为道德相匹配,这是一种很伟大的精神。但是这种过分关注人的思想也未免不够大气,如果我们把“汎爱众”的“众”扩大到世间万物那岂不是更加恢宏磅礴?儒家把人的地位看得非常之高,可以与天地并立甚至有时候都能够超越天地。这样有好的一面,把人从自然的生物状态中提高出来,促进人的觉醒;但是也会带来消极的影响,人的地位过于崇高就会产生蔑视其他世间万物的思想倾向,使人缺乏长远的形而上的思考,过分注重当前的实用价值。虽然说重人的思想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端,但是孔子所提出的博爱一切人的思想也是很难做到的,这要求我们打破自私的观念而存心于一切人,如果说有谁真的能做到了恐怕也要成为当今的圣贤了!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