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用途迥异 英听不是联考

【新唐人2012年10月19日讯】(中央社记者陈至中台北19日电)高中英语听力测验首度分成上、下午场,引发公平疑虑。学者专家认为,英听测验和联考大不相同,应避免用旧思维思考。

今年英听报名踊跃,全国共有7万5258人报考。为了分散考试人潮,大考中心安排除云林、宜兰、花莲、台东、澎湖、金门、马祖等7个考区外,其余18个考区都分成上、下午场次,考生需依准考证上的场次应试,引起家长团体和学生质疑公平性。

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解释,英听测验原本就规划一年办理2次,早已准备多份试卷,特别注意试题难易度的一致,且事前经过教授、高中教师、试考生等审题程序,确保试题难易分配相当。

另外,上下午场考生的成绩,将经过“等化(equating)”程序,置于同一个量尺上,使分数可以相互比较。洪冬桂举例,假设同一个考生同时参加两场考试,拿到的分数不同,但经过等化后,能力表现是相同的,“该拿A就会拿A”。

实践大学应用外语系讲座教授陈超明表示,英听是一种“标准化测验”,和托福(TOEFL)、多益(TOEIC)类似,和学测、联考则大不相同,主要是考学生的“能力”。且成绩采等第制,分成A、B、C、F级,每一级的差距会很明显,“不要把过去联考分分计较的观念,套用在英听上。”

陈超明举例,同样是考某种疑问句,上下午场的试题可能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只要学生了解文法,就能答对题目,否则“上午不会写,下午再考一次也一样”。

另外,陈超明也提醒,英听测验成绩只是当作甄选的“门槛”,跨过即可,考再高也没用,家长、学生实在不必过度恐慌。

陈超明说,台湾家长普遍只考过联考,较少考过托福、多益等“标准化测验”,担心公平性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他建议,英听测验不该一年只考2次,可以考10次、20次,甚至开放到校让学生“原场地应考”,久而久之就会了解分批考不影响公平,英语能力才是重点。

不过,大考中心至今未公布详尽的题目设计程序、成绩等化作业方式,难免引发疑虑。一位国际知名英检单位的测验专家表示,托福、多益等考试,都会有1、2000个“统计心理测验人员(psychometrician),每一个题组都经过“安全测试”,断定出难易度,确保整份试卷的信度、效度能够等化。

这位测验专家也说,标准化测验要经过多次考试、累积应试者的资料库,才能准确断定一个人的程度。英听测验只经过几次试考,且参与人数不够多,需要更多时间累积公信力。

对此,大考中心副主任洪冬桂表示,英听测验有成立一个专业统计团队,但不愿透露人数和成员来源。

万事起头难,英听测验今年首度正式施测,多所大学将英听成绩列为甄选的审查项目,难免会被拿来与学测对比。大考中心应更耐心地说明,并让相关资讯更加透明,避免再用“测验专业”当作挡箭牌。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