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今天】唐僧玄奘取经回到京城长安

【新唐人2013年2月25日讯】玄奘,俗姓陈,名祎。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玄奘是中国著名古典小说《西游记》中人物唐僧的原型。唐贞观三年(629年),玄奘离开长安踏上了西域取经之行。于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25日),带着657部佛典和舍利佛像启程,历时十九年重返中原故土。

602年,玄奘生于偃师县南缑氏镇东北陈河村。这个村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玄奘的父亲陈惠一生好佛,二哥陈素被父亲送洛阳净土寺当和尚,天性聪颖的陳禕,自幼接触佛典,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十一岁那年,随史到净土寺当和尚,取名玄奘。他不满足于在洛阳学到的佛学知识,随到首都长安遍访名师,执经问难,锐意钻研经典,博览众书,发觉佛典各擅宗途,不完全一致,因此,决心到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探求佛教的奥秘。

629(唐贞观元年)8月,公元629年,玄奘只身一人离开长安,从凉州出玉门关,途经西域16国,历尽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以惊人的毅力,行程5万里,用了4年时间,到达了北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玄奘在天竺期间,主要在当时的佛教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向戒贤法师学习,并代戒贤法师为众僧讲经说法。

玄奘在那烂陀寺钻研诸经论疏,其后又往天竺其他国家参访高贤,除了请益佛法也寻求到佛经梵本。玄奘大师游学十二年,曾领受师命于那烂陀寺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又作“会宗论”。由于玄奘大师入理精辟,甚得天竺各国国王及佛教界的敬重;在曲女城一场闻名教界的数千人辩论大会,更增胜大众对玄奘大师的崇敬,有十八个国家的国王于这场辩论会后皈依于玄奘座下,并且为了表达对玄奘大师的敬意,特地启建七十五日的无遮大法会。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玄奘大师辞别各国国王的恳切挽留与大众追随相送的不舍,东行返国。

玄奘启程回国

玄奘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舍利等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等回到长安。 

贞观十九年的元月,长安城的街道上,两旁摆满了香案,百姓们诚敬的夹道欢迎,唐王李世民和朝廷文武百官领皇帝的旨意,盛大的恭迎玄奘大师及远至天竺请回的梵典、佛陀舍利、佛像;幢幡、宝盖围绕经像,香华与梵音庄严的流布着,绚丽的祥云一路相迎。

唐太宗专门召见了玄奘,表彰了他不辞劳苦西行取经的业绩,还为他在长安建了大慈恩寺,成为玄奘译经和著述的经院。其后专事翻译佛经。九年中译经1335卷,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深远。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

《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东起中国新疆、西尽伊朗、南到印度半岛南端、北到吉尔吉斯斯坦、东北到孟加拉国这一广阔地区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科学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陆的地理概况,记述了从帕米尔高原到咸海之间广大地区的气候、湖泊、地形、土壤、林木、动物等情况,而世界上流传至今的反映该地区中世纪状况的古文献极少,因而成了全世界珍贵的历史遗产,成为这一地区最为全面、系统而又综合的地理记述,是研究中世纪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阿富汗、乌兹别克、吉尔吉斯斯坦等届、克什米尔地区及中国新疆的最为重要的历史地理文献。

玄奘为中国乃至东方佛教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取回释迦牟尼舍利一百五十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玄照条载,玄照曾至迦毕试国礼拜如来之顶骨。《大唐西域记》卷十二载,玄奘回国时请得如来之肉舍利一百五十粒携回。《宋高僧传》卷一载,义净归朝时携回舍利三百粒。

唐僧西域取经之前,古印度人尚未掌握造纸术,他们只能将记事文字刻写在经过特殊加工处理的贝多罗树叶上,佛教经典也不例外,史称贝叶经。据史料记载,当时唐僧带回的贝叶经共计657部,目前存留下来的只有不足20片,每片贝叶经都可谓价值连城。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