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书】何清涟: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一)

【新唐人2013年9月7日讯】【导读】1997年,一本后来被称为是“改变世界对中国经济改革评价”的书稿,在历经一年多,辗转中国九家出版社后,以《中国的陷阱》为名在香港出版。次年在被删去了数万被认为是敏感的文字后,这本书以《现代化的陷阱》为名在中国大陆出版。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反响,上至官员下至工人争相阅读,使它成为学术著作中罕见的畅销书,并很快在中国大陆被列为禁书。何清涟女士在这部著作中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改革后的社会状况做了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的改革史,但与官方的歌颂版完全不同。2003年9月,《现代化的陷阱》的修订版《中国现代化的陷阱》,由美国博大出版社在海外出版,作者结合她到海外后所获得的最新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更新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内容。2005年何清涟女士为德国版再次对《中国现代化的陷阱》进行了修改。

1998年10月8日美国《纽约书评》(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October 8, 1998)亦发表长篇评论China, The Great Leap Backward,推介了这本书。随之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新闻周刊》、《时代周刊》等二十余家报刊杂志也予以报道。英国、法国、挪威、纽西兰、瑞典、荷兰等国的报刊杂志电视台等也都采访过本人,并对此书做过报道。该书当年被全国众多报刊列为中国畅销书榜首,亦被席殊书屋举办的一次由全国五十位著名学者担任评委的民间学术评奖活动评为1998年度中国十大好书之一。该书在2000年中国的“长江《读书》奖”读者评选中被评选为最佳书而获“读者著作奖”。 2002年11月,《现代化的陷阱》日文版一书由日本草思社出版。

2003年10月,《中国现代化的陷阱》(即《现代化的陷阱》)修订版由香港博大出版社出版。TaiwanNews 出版社于2004年1月以《中国的陷阱》为名出版修订版。2006年10月,《中国现代化的陷阱》(修订版)德文版由德国汉堡研究所出版社(Hamburger Edition)出版。 这里连载的是何清涟2005年为德国版出版而重新修订的版本。

致德国读者

首先,我要感谢 HAMBURGER EDITION HIS VERLAGS. GmbH 的支持,是他们慧眼识青,使得我这本为中国人写的书能够在德国出版。其次我要感谢翻译 Helmut Forster-Latsch 先生,他那精深的中文造诣,为德国读者打开了这扇了解中国的窗户。

对中国之外的读者来说,他们关心中国,主要缘于关心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中国这个市场是否象外界盛传的那样是个“淘金天堂”?这本书虽然不是专门分析中国的市场,但它分析的是比市场更重要的领域,即中国市场赖以存在的中国社会。

中国现在是世界引进外资大国,在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数量上仅次于美国,在发展中国家当中则居首位。这些外资企业进入中国时,大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愿望:通过经济交流影响中国,将中国纳入国际大家庭,最终促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但这一梦想现在已经不再有多少人提起。相反的是,外国投资者被中国的制度环境腐蚀者日渐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跨国企业在华行贿的事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中国在近十年内至少调查了五十万件腐败案件,其中百分之六十四与国际贸易及外商有关。仅2003年外国公司在中国涉嫌贿赂的腐败案件就高达一千五百余件。在华外资企业的行贿翘楚为电信业跨国公司,据说,电信业的行贿成本一般为合同涉及金额的百分之十左右(注1)。 这些外资企业在它们的母国基本上都能守法经营,为什么一到中国,就染上了这种贪污腐败的“中国特色”?阅读这本书,读者会了解诸多外商为什么不得不采用行贿方式作为打开中国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中国到底是外商的投资福地还是墓地?这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但笔者根据搜集到的数据分析,只能得出一个结论:一是投资失败而黯然撤资者占来华外资的一半,二是留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五十多万家当中,还有二十二万家未运营;而正在运营的二十八万家企业当中,只有三分之二的企业在赢利。全部加总计算,赴华投资的外商,只有四分之一淘到了金子。其他三分之四的淘金梦都破灭了。

这些数据有些本是中国政府秘而不宣的“国家机密”,它的泄漏完全是出于偶然机缘。去年中国为“两税并轨”(即中外企业税收并轨,取消外商税收优惠)一事发生争执,国家发改委(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目前引进的外资过多,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安全形成威胁,主张取消对外资的税收优惠。主管外资的商务部官员情急之下,只得于2005年12月中旬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累计使用外资的金额是五千五百九十点二三亿美元,其中有近一半的资金已经撤回,在中国目前注册的外资企业共有五十万四千五百六十八家,但实际运行的不到三分之二(2005年5月18日在北京召开的“财富论坛”上,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在讲话中列举外商在中国赢利的成绩,说正在运营的二十八万多家外商投资企业中,只有三分之二赢利)(注2)

透露这一数据的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的公开发言称,由于中国没有进行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统计,而被普遍使用的“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这一指标,并没有反映出外商投资企业终止运营及撤资等情况。到2004年底,中国利用外资存量约两千五百亿美元,仅为五千零十四亿美元同期实际利用外资累积金额的一半(注3)

这些运行的企业赢利状况如何?有数据为证:去年7月,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反避税官员苏晓鲁宣布,55%的外资企业均报亏损,但他认为其中不少是借亏损之名,行避税之实(注4)。局部地区的统计资料也证明外资在中国的盈利状况并不好,近日,广东省统计局对广东六百九十六家重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广东省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外资亏损面逾半(注5)

而就在2005年4月,美国电力、赛德能源、阿尔斯通和西门子等一批国际电力巨头纷纷撤离中国市场。如果将2000年到2001年部分外国电力投资商撤出中国市场称为“第一次退潮”,那么2005年这一波已经是“第二次退潮”(注6)

事实证明,在中国这个浸透了腐败毒素的国度,不是外资促使中国按照国际市场的游戏规则办事,而是外资顺应了中国腐败的制度环境,投资者的信念受到了“中国特色”的贪渎文化的侵蚀。而且就在外国投资者弯下腰来向中国官员行贿,也未必就能够依靠官员的“施舍”赢利。

笔者承认,外资对中国的影响确实有积极的一面,如为中国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与大量的就业机会。但从政治方面来说,应该说广为流传的所谓“外资大量进入中国,通过促进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这一命题是虚拟的。从外国资本对中国政治所起的实际作用来看,有不少消极因素:

第一,外资出于自身利益游说本国政府,对本国政府在中国政策上的影响非常明显。许多外商建议本国政府要与中国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不要批评中国政府的人权与政治,这使中国政府在国际社会上的人权压力大大减轻,国内人权状态一天比一天恶化。2004年4月我曾到德国访问,有人对我讲:“你现在到德国来时机比较好。如果是2003年12月以前,情况就很不相同,批评中国政府被当作政治态度问题。有学者公开在电视上建议:要想与中国保持良好的经济关系,不能对中国的专制政治与人权提出任何批评。”当然,这样做的并非只有德国,许多国家都正在(或者曾经)这样做,其中法国更是放弃其立国原则,对中国恶劣的人权状态假做视而不见;

第二,外国投资者帮助中国腐败官员建立了一种另类“政治退出机制”。许多跨国企业的行贿行为往往通过境外渠道完成,如在瑞士银行为受贿方设立账户、办理出国护照及绿卡,或者为贪官的家属子女办理海外留学及移民外国。这种港台资本无法提供的便利是中国官员们最乐意接受的贿赂形式。有了这些外资企业的帮助,中国贪官毫无后顾之忧,从而改变了中国儒家用以概括君(政府)民(众)关系的“舟水理论”。儒家“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之说,要求统治者为自己本身利益着想,必须将统治者与民众之间那种“狼羊关系”维持在能够让羊群“再生产”的边界,不要苛剥太过。而现在由于有了这种另类“政治退出机制”,中国的贪官污吏不再需要与人民共享被他们折腾得千孔百疮的生态环境,以及腐烂透顶且极不安全的社会环境,其贪污腐败更加肆无忌惮,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外逃国。

德国联邦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先生2005年4月下旬访问中国,当时正值中国掀起激烈的“反日”风潮,中国政府希望蒂尔泽先生谴责日本的“新历史教科书”篡改历史,蒂尔泽先生没有屈从中国当局的要求。当他在中共中央党校讲话时,说了一番掷地有声且令中国政府颇感不快的话:“一个国家如果想要求他国反省其罪恶过去,最好的方法就是这个国家自己以身作则,深刻反省本身的痛苦过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站在道德的高度上,令对方感到羞愧,而后忏悔。”(注7)

一个高度腐败的政党与政府,无法将中国引领到健康发展之途。中国人民需要世界了解中国的真实状况,也需要世界的正义力量帮助中国人民争取民主、人权。

如果我这本书能够引起部分德国读者超越本身的利益来促进中国的民主化进程,并关注中国的人权状态,我就感到非常欣慰了。

何清涟

2005年8月19日写于美国新泽西州

——————–
注1:2004年7月23日,广州《亚太经济时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电信企业行贿内幕惊人 反腐机构面临严峻考验”

注2:中国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在2005年《财富》全球论坛上的演讲,2005年5月20日,中国商务部网站www.mofcom.gov.cn/。

注3:“地方政府需要外资 中外企业所得税并轨搁置”,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8日 11:11, 和讯网-财经时报。

注4:“外企在华每年避税300亿元”,《环球时报》2004年7月7日。

注5:“广东省东西两翼北部山区外资企业近半亏损”,《民营经济报》 2005年05月25日。

注6:“千亿外资撤离疑问探秘外资电力第二次退潮原因”,http://finance.sina.com.cn,2005年05月13日12:55 ,《中国投资》。

注7:BBC News, 2005年4月28日。

(待续)

(作者授权发表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