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3年11月22日讯】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后改称万春园)组成。占地350公顷。由于风格和建造技巧被誉为“万园之园”,但因战争不幸惨遭焚毁,原貌遗失。近日网上传出了一组圆明园原貌3D复原图片,令网友惊呼:美呆了!
圆明园始建于康熙46年(1707年),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五朝皇帝,长达153年的持续营造扩建过程。它的陆上建筑面积比故宫还多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约 10公里。水域面积等于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系一座水景园,水面占全园面积一半以上。在山环水绕之中,分布着140多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麹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还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庐山的西峰秀色、仿狮子林的叠石迷宫等等,汇集了无数天下胜景和名园的精华。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
圆明园不仅以园林著称,而且也是一座收藏相当丰富的皇家博物馆。园中的文源阁是全国四大皇家藏书楼之一,藏有《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荟要》等珍贵图书文物;园内各殿堂内有难以计数的紫檀木家具摆设,并陈列许多国内外稀世文物。
法国大作家雨果曾说:“即使把我国所有圣母院的全部宝物加在一起,也不能同这个规模宏大而富丽堂皇的东方博物馆媲美。”
不幸的是,这一中国史上最雄伟的帝王宫苑,于咸丰十年(1860年)惨遭英法联军野蛮的掠夺焚毁,以后又经历了八国联军侵入和无数次的毁灭和掠夺,一代名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圆明园为何被烧 非一次性全毁
《新纪元周刊》334期报导,若问当年英法联军以何理由或是何借口烧毁圆明园?没有多少人能答得上来。也许有人会认为:是帝国主义霸权侵略、对外扩张的野蛮本性所致。不过,根据大陆论坛及博友姚小远的看法,“圆明园的被焚烧是咎由自取”。
他分析,如果梳理历史脉络,会发现如下两点:第一、圆明园是大清帝国的皇家园林,跟中国人民无关。由于咸丰皇帝拘禁、虐杀英法外交官的行径,不仅违反西方的国际法,也同样违反中国自古以来“两国交兵、不斩来使”的行为准则,当时英法两国被彻底激怒,为了报复,英国专使额尔金准备烧毁紫禁城,后来为了照顾满清王朝脸面(当时英法正与清方谈判《北京条约》),才另外选择了圆明园。
第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纯属于大清帝国咎由自取,因为无论怎样,比起中国在那场战争中所丧失的150万平方公里土地,皇帝的圆明园实在算不了什么。对圆明园的大肆渲染和对国土沦丧的只字不提或是轻描淡写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英法联军放火报复的愤怒谴责与对清朝专制制度暴行的有意隐瞒,同样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通过如此处理,圆明园才能在“政治动员”中发挥出巨大作用,除一般的激起狂热情绪之外,还能把社会舆论导向现实政治所需要的主题上。
需要说明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报复行动是公开声明的,而且还通过公函的形式,向大清帝国下达最后通牒。可见,从一开始,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则是把圆明园当做了傲慢无礼的大清帝国的一个标志。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其主体结构还在,据同治年间的调查报告称,尚存建筑约有20处没被烧毁。慈禧太后有心重建圆明园,经两次折腾,都因资金不足或群臣反对而作罢。
60岁生日那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整修了清漪园,后更名为颐和园。比起圆明园,颐和园只能算是慈禧太后的一个心理补偿罢了。这个心理补偿的代价是惨重的,甲午海战之后,清朝就奄奄一息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圆明园又一次遭到破坏。而清朝覆灭后,一些军阀、政客、官僚,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也进一步破坏圆明园遗址。1917年以后,大量农民进入圆明园开荒种地,挖山填湖,山形水系受到了严重破坏,整个福海都被填平,这种行为一直持续到1970年代,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