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警方清场 王丹急吁勿让六四重演(组图)

【新唐人2014年3月24日讯】(新唐人记者刘嵩综合报导)台湾民众反对两岸贸易协议运动愈演愈烈,国际媒体密切关注事态发展。23日晚,台湾学生和民众攻入“行政院”,台湾“警政署”下令,对抗议团体强行驱离。六四学生领袖王丹Facebook留言呼吁马英九“善意回应学生要求,平缓事态,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勿让六四事件重演。海外时政分析人士夏小强认为,民众反对马政府与中共签订服贸协定的背后有其深层原因。

BBC报导显示,反服贸学生周日晚7时左右冲到行政院前,推开警方隔离,涌入行政院正门前的广场,坐下抗议。

另有学生和民众从行政院侧门,打破一楼窗户,接力爬入行政院,并打开各侧大门放人,有人在3楼以手机向窗外拍照,显示占领行政院。

台湾“东森新闻网”报导,台湾“警政署”下达命令,将对抗议学生及团体采取强制驱离行动。台湾当地时间周一(24日)凌晨,警方出动,清除了进入行政院大楼抗议两岸服贸协议的示威者。

台湾中央社引述行政院发言人表示,进入行政院内部2、3楼分别有6人和52人被拘留,等待移送。

王丹和另一位六四学运领袖吾尔开希都亲自赶到国会议场看望学生,王丹Facebook留言表示,“面对抗争逐渐扩大的趋势,看着大批警力集结行政院,看着学生激愤惊恐的面庞,作为一名老师,我忧心忡忡,非常担心学生的安危。”

他质问道:“服贸协议真的比国内政治安定,比青年学生的生命都重要吗?难道即使暴力和流血收场,也不肯退让一步吗?”

王丹呼吁马英九总统善意回应学生要求,平缓事态,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并“恳求所有台湾人一起要求马英九总统:Not Tiananmen Square in your hand !!!!!(不要让天安门事件在台湾重演)

1989年6月3日晚间至6月4日凌晨,中共军队对天安门广场持续了两个月的学生民主运动血腥清场,这次事件又被称作“六四屠杀”或者是“天安门大屠杀”。作为八九学生民主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六四后王丹多次被中共逮捕入狱。后流亡至美国,现常居台湾等地。

事件背景

因不满台湾政府黑箱处理,抗议当局将《两岸服务贸易协议》送立法院存查,数百名台湾学生3月19日冲破立院大门,并宣布占领主席台63小时,直到21日,要求“人民自己审服贸”。学生的行为获得社会的支持,引发全台湾的反服贸运动。

《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简称“服贸”,是两岸当局根据《海峡两岸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签署的服务贸易协定,被包括马英九政府国策顾问在内的众多人士的反对。反对人士认为,该协议引入不良、不平等竞争,损害了台湾的利益,会对台湾造成严重产业连锁效应。然而马英九政府在未公开讯息、不采纳民意的情况下,谈判并签署了该协议,引发民众反弹。

台湾民众反对服贸协议的真正原因

海外时政分析人士夏小强认为,民众反对马政府与中共签订服贸协定的背后还有其深层原因。

夏小强在其撰写的评论文章“台湾民众反对服贸协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中写道,国民党自1949年退守台湾之后,中共几十年来即使是到现在,“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政策从来都没有改变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只是改变了“解放”的方式,由原来的武力攻打变成了如今的“经济”统战。

月前,中共党媒《环球时报》在其编译的外文“北京‘买下’台湾的战略:不发一枪裹挟统一 台湾”中直言,在经济上,大陆试图通过服贸协定推动两岸融合。从北京的观点看,这个协定意在发挥一种至关重要的政治和统战作用。从香港的经历看,协定将为大陆情报人员在台湾生活和工作提供合法掩护,便利他们积聚资源,影响和左右台湾的政治进程和政策,朝不放一枪的和平统一前进。

夏小强表示,在全球一体化的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几乎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能否稳定强大的主要因素。台湾与中共签订的服贸协议,从表面上可以在短期内发展台湾的经济,但是,把台湾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依赖于中国大陆,由于中共在经济后面的政治因素,等于被中共扼住了台湾的咽喉,那么,被中共扼住了经济的喉咙,就等于在政治上彻底认输。

中共不仅想在经济上“买下”台湾,在政治上也意欲拉拢多个国民党与民进党的重量级政治人物。前者包括准备参选台北市长的连战儿子连胜文,后者也有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以至该党2012年总统参选人蔡英文。

《环球时报》的编译文章表示,连胜文拥有强大背景,在正式宣布参选(台北市长)前就在民调中领先。他是前台湾“副总统”连战之子,而连战是台湾方面同北京对话的主要人物,受到北京信任。为了让连胜文更容易胜选,北京还试图影响民进党以及其他反对派阵营的候选人。

夏小强在评论中称,中共与台湾之间的服贸协议不仅仅是经济协议,而是一个政治协议,它是中共统战台湾、用红色中共的意识形态和专制制度,来代替台湾自由民主制度的具体行动。

夏小强认为,在这风云际会的大时代,台湾民众对中共的抗争,尤其显得珍贵,值得称道,将被历史铭记。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