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2014年9月12日讯】(新唐人记者琮钰综合报导)近10年来,为摆脱对进口原材料的依赖,中共当局在全球收购大宗商品资产。尽管在2013年中共海外投资额已高达533亿美元,但其中多数大型投资交易最终成为不良资产,亏损、产出远不如预期以及追加额外投资等,屡见不鲜。
中信股份投资澳洲铁矿巨亏
据美国媒体消息,2006年3月,中共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中信股份前身,CITIC Pacitific)与澳大利亚商业伙伴帕尔默(Clive Palmer)签署合作协议,投资收购西澳大利亚铁矿项目Sino Iron。
但至今,中信股份(CITIC Limited)不但对此总投资额已累计100亿美元,而且因导致合作伙伴每年遭受超过百万美元的特许权收入,中信泰富与帕尔默的法律官司至今仍未结束。Sino Iron成为中共当局十年来海外投资失败最典型的案例之一。
文章引述Sino Iron铁矿项目的分析人士的评论,2014年该项目投产的第一个财务完整年份可能会损失数亿美金。而且中信泰富在投资此项目做出一系列错误决策,包括以大陆薪资标准水平向澳大利亚输出劳工、2008年押注澳大利亚元的杠杆式外汇合约投资失败等。
西澳大利亚地区的铁矿公司一直以来专注开采赤铁矿石,这种铁矿石有不需加工直接出售的优点。但中信泰富Sino Iron铁矿则是质量较次的磁铁矿,需要精炼后才能销售。为此被迫追加投资建造六座加工厂、一个发电厂和海水淡化装置设备供应工业用水。
在开采过程中,Sino Iron的磁铁矿比中国大陆的开采困难大的多,严重损耗开采设备。另外,该矿石中还含有石棉成分,增加了生产成本。
按照澳大利眼法律,中信泰富必须支付与当地工人同等薪酬和福利。结果,中信泰富为Sino Ironde 1000名大陆矿工每人每年支出的成本超过20万美金。
在2007年至2008年铁矿建设期间,澳元汇率强势走高。为避免澳元汇率支付损失,中信泰富以杠杆式外汇合约投资方式,买入澳元汇率相关衍生品。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信泰富蒙受巨额损失。
最终不仅中信泰富被迫向母公司寻求注资,时任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董事总经理范鸿龄事后也引咎辞职。
中共海外大型投资项目“学费”甚巨
错误的投资决策以及其它因素,中共海外大型商品资产项目亏损甚巨,导致一些大陆投资者远离资源行业。美国媒体报导称,大陆海外投资失败存在多方面的因素。作为全球资源投资的新人,中共经常以高价收购西方国家公司不愿购买或欲出售的资产。
摩根大通亚洲油气研究部门的负责人直言,中国大陆投资者通常会为油气资产支付比行业均价高出20%的价款。
2010年,中国石化(SNP)斥资46.5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砂企业Syncrude Canada Ltd.股份,这一价格比该资产当时的市价高出10%,但据财务数据显示,该项目后来饱受成本上涨和产出下降的困境。
2012年,中国海洋石油(CNOOC)斥资151亿美元收购加拿大油企Nexen Inc.。如今Nexen的净利润已不到2010年的20%。
2014年4月份,伊朗取消与中国石油合作开发的South Azadegan陆地油田交易,该项目价值25亿美元。伊朗官员此前指责中方对钻探设备和服务收费过高,导致项目延迟。
同样在今年4月份,中国五矿集团的一子公司,牵头以58.5亿美元收购了秘鲁一铜矿,但又遭遇困局。据中共官方媒体消息,2013年中国矿业协会的负责人估计,总体海外矿业交易80%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没有给出详细信息。
6月,中共审计署称,管理资产达6000亿美元的中投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至少有10宗境外投资管理不规范案例,造成投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