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务院”为何落马官员最多 深层原因揭秘

【新唐人2014年9月25日讯】中共发改委系统高官刘铁男涉贪案近日公开审理,有媒体梳理发现,发改委及国家能源局至少有9人“倒在”中共十八后掀起的反腐风暴中。成为25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中落马官员最多的部门。被贴上“小国务院”等标签的发改委系统为何成为腐败集中区域? 专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发改委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过大

中共发改委官网介绍,其下属有28个“职能机构”,还管理国家能源局、国家粮食局两个副部级单位。其职责可分规划、监管、审批三块。具体监管或审批权有多少?难以统计。

一般跨国或跨省(区、市)的项目,由发改委核准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水利和交通运输方面。上了一定规模的项目,也要由国家发改委来核准。此外,涉及国防、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的项目也需要国家委改委批准,如印钞、制盐、民用卫星制造等。

大陆学者指出,国家发改委还有很多“隐蔽”的权力,不是法律授权,而是靠文件、靠行政惯例。

近年来,发改委开始主动“放权”。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至2012年,国务院分六批共取消了1992个行政审批项目,调整了439个行政审批项目;涉及国家发改委的,共取消52个,调整14个。

仅在2012年4月19日至2013年3月21日发改委就审批或核准了近1500个项目。

分析指出,正是发改委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过大,导致了在没有监管下能源系统官员,在审批和核准项目晨,掠取大量黑金。据报导,在25个中共国务院组成部门中,发改委落马官员数量最多。

国务院组成部门发改委官员落马最多

中共发改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刘铁男涉嫌巨额受贿去年被中纪委立案调查。刘铁男落马后,接连有熊必琳、张东生、曹长庆等人接受组织调查,在25个国务院组成部门中落马官员数量最多。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熊必琳曾任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巡视员、工业司副司长。

7月8日下午,在驻发改委纪检组监察局举办的“剖析典型案例防控廉政风险”专题讲座上,熊必琳和刘铁男共同被列为发改委系统腐败典型案例。熊必琳在担任发改委工业司副司长、巡视员期间,被指与刘铁男关系密切。

此外,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原司长张东生、价格司原司长曹长庆也被查。今年8月22日,最高人民检察院通报,张东生涉嫌受贿犯罪,检察机关已对其立案侦查并采取强制措施,案件侦查工作正在进行。

《财新》曾报导,已于今年5月退休的曹长庆也被带走调查,具体原因不明。曹长庆此前所在的价格司主要负责对包括电价、水价等在内的多种垄断商品和公共服务的价格进行审核和监管。

作为发改委管理的国家能源局也有6名官员接受组织调查,5月份包括国家能源局煤炭司副司长魏鹏远、核电司司长郝卫平、副局长许永盛、新能源司司长王骏和电力司副司长梁波等5名官员先后接受组织调查。

据公开资料梳理,许永盛、王骏、郝卫平、魏鹏远及梁波都出身原国家计委基础产业司,除魏鹏远分管煤炭外,其余四人均长期主管电力工作。许永盛曾任能源局电力司司长,王骏、郝卫平和梁波则先后担任过电力处副处长、处长和电力司副司长之职。

中共行政学院教授马庆钰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改委系统落马官员较多主要由于该系统所掌握的公共权力过大。“发改委的审批权力过于集中,特别是能源这一块,只要是一定规模的项目,都需要通过发改委系统打开‘大门’。”

国际关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毕雁英认为,毕雁英指出,能源市场准入权的高度集中、审批流程的不透明,为手握审批大权的官员寻租提供了广阔空间,是腐败滋生的土壤。同时,行政审批程序繁琐漫长,一些企业和个人等不起,便会为走捷径而千方百计地“公关”和“运作”,增加了权力被腐蚀的风险。“现有制度又将能源市场准入权交给缺少程序制约和监督的少数人,导致进入这一特权领域的当事人都面临巨大的腐败风险,容易产生窝案。”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