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北京“城市病” 中央部委或迁京畿新区

【新唐人2014年9月25日讯】多年来,中国首都北京水资源短缺、人口膨胀、交通堵塞、环境污染、沙尘暴等不断趋于恶化,特别是近期北京连续遭受毒雾霾侵袭,引发各界担忧和议论。为解决北京的“城市病”,以首都新机场为核心的京津冀临空经济区,简称京畿新区,被指有做北京副中心的可能。

数年前,中共当局就曾夸口称,要在2020年之前将北京建设成“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但现实与口号恰恰相反,近几年来,北京拥挤的交通、严重的污染、极度的缺水和比天高的房价,人们怨声载道。

每逢遇到大堵车、沙尘暴、干旱缺水,迁都之说就见诸舆论和网上。特别是,近年来北京连续受到毒雾笼罩,民间再掀迁都热议。

9月17日的中国社科院的2014城市蓝皮书,以及9月22日发布的2014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均称北京的部分行政机关需要从中心疏解,甚至要优先争取外交、商务、科技、交通等与国际外交相对密切的部门或对交通需求比较敏感的部门整体外迁。

大陆媒体报导说,上述建议可能需要中央来决定。而部分机关搬迁到此地,的确存在可能。知情人士披露,北京核心功能包括全国政治中心,但是有高层人士认为,部分业务主要是在外地中央部门,也可以从北京往外迁。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指出,以北京新机场为中心的临空经济区的确可以承担部分行政功能,这也可以上升为国家新区。目前北京适合承载一部分新增人口和功能的,唯有这个区域了。

但是一些中央核心部门难以迁出,此外北京一些窗口部门搬迁难度大。“但是非窗口的部门,比如后台管理等部门,都是可以迁到新机场的临空经济区的。”他说。

李国平认为,到2030年北京人口规划可以设定为2800万-3000万人,相比现在,北京还需要净增800万人。其中北京与河北交界的新机场附近可以容纳200万,东部的平谷等地可以容纳200万。

此前,北京周边多个城市也传出要做北京副中心的消息。

北京部分行政机关或外迁

目前多份报告提出了北京部分行政机关外迁的可能。2014中国社科院城市蓝皮书曾指出,适应北京功能疏解的需要,先迁移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然后疏解传统制造业,中期迁移学校、医院、大学,后期促使部分行政机关等向外扩散。

2014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则认为,2017年将通航的北京新机场的京津冀临空经济合作区,即京畿新区,可以作为首都行政副中心,着力培育有别于东城、西城的国家行政中心区及通州北京行政副中心的特色。从而形成既服务于临空经济区,又能支撑北京政务功能特色的临空型首都城市副中心。

该中心要优先争取外交、商务、科技、交通等与国际外交相对密切的部门或对交通需求比较敏感的部门整体外迁。对此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助理宋迎昌认为,新机场本身可以形成新的功能区,该地作为京津冀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节点,存在打造新区的契机。

北京应该保留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特别是文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疏散到新机场,包括高端服务业、学校、部分机关。他说“本身行政机关需要辐射,需要交通便利,这个新机场都可以解决。”

他认为,目前直辖市只有北京没有国家新区,该临空经济区完全可以建成改革试验区,上升为一个类似天津滨海新区等的国家战略。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借助三方力量合作,可以成为破解京津冀一体化难题的试验区。

不过,以首都机场为核心的临空经济区如果主要做副行政中心,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原因是,中央部门要大部分迁移过来,难度很大。而部委搬迁,需要中央来确定。

一位参与研究“十三五”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专家指出,现在各个报告以建议为多,但是最后拍板权仍在中央。

2014中国临空经济发展报告还建议,除了要优先争取外交、商务、科技、交通等与国际外交相对密切的部门或对交通需求比较敏感的部门整体外迁外,还要争取发改、建设、规划、国土、卫生等部门的部分机构外迁。

这些机构的某些部门,以对外交流、督察、检查为主,大部分时间需要到国内进行调研,可以入驻新机场周边,减少客流压力。

此前北京也规划过通州作为北京城区的副中心角色。还规划过亦庄、顺义等新城。

近年来,北京现在面临着日益加剧的人口膨胀、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首都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舆论认为,迁都或将行政机关外迁已是大势所趋。

相关文章
评论
新版即将上线。评论功能暂时关闭。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