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逼近干枯 明代石桥显露(组图)

【新唐人2014年12月31日讯】日前,陆媒发表了一组逼近极枯水位的鄱阳湖照片,引起网民热议。

12月31日,大陆媒体报导,近期鄱阳湖水位持续下降,至12月30日,水位已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于明崇祯四年间(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桥露出水面。据称,这座古石桥是由花岗石制成,总长2930米,被誉为“全国最长的湖中石桥”。

从上传的一组鄱阳湖照片看,几乎干涸的鄱阳湖中,出现一些断断续续的大石条,据称那就是明代古石桥遗留的石条。

这个报导引起网民的热议。

网民“啊傻”感叹说:“罗布泊没了,白洋淀没了,下一个就应该到鄱阳湖了么?”

网友[空亦空]质疑道:“当年岂非水位更浅?”

网友[倗伯遗民]跟贴分析说:“桥是什么?说明当年没有这么多泥,现在是桥跑泥上了。冲积平原就是这样来的。”

山东省聊城市网友也分析称:“应该是后来淤泥越积越多,导致水位相应上涨,湖床高了,水位相对的也高了。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淤积,上游修大坝水量也少了!三峡是个好大坝!!!”

辽宁省本溪市网友解释道:“桥早就塌了,所以一直沉在水下。”

信诚人寿保险理财规划师猜测说:“龙脉被切。”

山东省泰安市网友感慨道:“湖泊欲哭无泪。”

广东省东莞市手机网友叹息道:“中国还剩下什么?”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