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韵:高智晟的文字–写出民族的苦难和希望

高智晟律师的文字,总是散发着强烈的震撼。一支勇气的笔,记录时代的沉重悲愤,鞭挞邪恶、讴歌善良、伸张正义、传递慈爱。这些篇章,完全应当被选入大学和中学教材,列为新闻和法律专业的范文,让更多的中国人去感受一个真实的中国。

日前,阅读了《高智晟在陕北窑洞里一笔一划写书》,再次泪眼朦胧。此文由高智晟的妻子耿和女士口述、刘晓东笔录,记叙了高律师获释后在陕北大哥家的一些生活细节,高智晟新书出版前后的情况,以及高家亲人给予他的支持和全家人的善良无私。

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场景,感人至深。读罢,在慨叹民族悲苦的同时,发出敬佩的共鸣,向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同胞,献上深深的敬意。网友写:“流着泪读完,他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一个真正为民请命的正义之士!太多太多的感动,向高律师致以崇高的敬意!”“读罢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这是中国的灵魂。”

在文中,耿和说:“今年6月17日,我收到格格的电邮:“妈妈,我到香港了!七年来第一次离爸爸这么近。”我一直提着的心放下了,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流泪的又何止耿和一人!泪光中,欣喜的感动在摇曳。多年前曾经痛苦得近于崩溃的女孩子格格,已长成为一个坚强阳光的青年。她替父出征,在世界的另一边继续为人权奋斗。还有许多格格的伯伯、叔叔和阿姨,忙前忙后、各尽所能,帮助传播高智晟的声音,共同揭露中共。在众人的努力下,高智晟的新书出版获得强烈反响。“台湾立法院的民进党领袖柯建铭买了100本高智晟的新书,送给台湾立法院的113位立法委员几乎每人一本,并说,要了解中共就要读高智晟的书!”

一位网友说:“《2017年,起来中国》一书最让人震撼的是高律师与黑暗势力进行生死抗争的不屈精神。在一次次撕心裂肺的残酷折磨和酷刑拷打后,高律师没有屈服、没有自杀﹔在长期的令人窒息的精神迫害后,高律师也没有精神崩溃。读他的新书,我们看到了中共政权的野蛮、残酷和反人类,也看到了高律师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无数读者要问:是谁,迫使善良的中国父女、恩爱夫妻远隔重洋?为什么,一部以生命热血写成的、将使亿万中国人受益的著作,只能在香港或台湾出版?

耿和的质问给出了答案:“高智晟和他的家人都是非常质朴和善良的好人,共产党为什么要为难和迫害这些好人?!”迫害好人,向来是中共之“能事”。中共的存在,注定了善良民众的苦难。

高智晟是一位深受爱戴的律师,被誉为“中国的良心”。他出身贫寒,以超人的毅力自学考取律师执照,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家庭的美满。功成名就之后,高智晟从未忘记受苦的同胞,他持续关注弱势群体,为受欺压的百姓打官司、鸣不平。

2004年12月31日,高智晟首次写信给中共人大常委会及吴邦国委员长,要求中共政府停止迫害法轮功学员。他曾表示,“哪怕这封信的发表之日,就是我的入狱之时。”2005年,高智晟三次上书中共最高领导人,揭露法轮功学员受到的残酷迫害。2006年,他被中共当局以“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判监5年,在被捕之前和缓刑期间,高智晟长期遭国保绑架失踪,并遭受骇人听闻的酷刑。

2014年高智晟出狱后,一直被软禁在陕西省的偏远村庄,遭受24小时全天候监视。两年多来,监视高智晟的国保人员,不允许他进城看牙,甚至不允许他到远一点的平地上散步运动。对一个刑满获释的人严加看管直至荒唐没有人性的地步!中共,凭什么谈论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在陕北窑洞里一笔一划写书》一文不仅展现了高律师的乐观和坚强,还描写了在贫困线上挣扎的大陆百姓的悲惨现状。

文章提到,高智晟坚持给村里的一个瞎女送饭。“有一天是大雪天,高智晟给瞎女送饭时,脚一滑就重重地摔倒在上坡地上,两个馒头也滚下了坡。电话里他跟我又说到瞎女,他说他坐在雪地上哭了,是为瞎女的悲苦处境。”高智晟还说:“必须改变她们的处境,这是我们这些人行动的动力和意义所在,也是一个国家的国格和尊严所在,意义就在于,国家制定福利政策时,永远要最优先考虑这个国家中的生活最不如意的那部分人的需要。”

这个片断,这段论述,真的应该让万千贪官、所有的党员都来仔细阅读!中共体制,为瞎女,为杨改兰,为亿万善良诚实的百姓做了什么?高智晟,一个好人、勇士,在承受了酷刑、监禁以后,在被软禁的严酷环境下,面对可能再次被捕的危险时,仍然坚持说真话、献爱心,仍然在严肃的思考着国家的国格和尊严。高智晟说过:“有幸为着一个世间最伟大的民族之一的明天而奔走,这足令一个普通的公民热血奔涌!”这种不畏艰险、心系祖国人民,勇于实践理想的胸怀和境界,令太多人心感惭愧。

高智晟的故事之所以引人感佩,因为它浓缩了民族的苦难,展现了伟大的精神,书写了明天的希望。十多年来,海内海外,有千千万万人,向高智晟和他的家人致敬。在神的护佑和启示下,高智晟与中共决裂,坚定的走在维权抗暴的路上。高智晟并不孤单。中华大地上,千百万勇者前仆后继,以真诚果敢、不屈意志,共同开创未来的希望。让我们以谦卑的心自问:生命的意义,你我将如何成就?

──转自《大纪元》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旋)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