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得伊尹
夏朝末年,夏王履癸,就是那个著名的夏桀并不知晓煌煌夏朝将天禄永终。
他说:“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日有亡哉?日亡,吾亦亡矣!”──天上有太阳,就如同我拥有万民,太阳会死吗?只有太阳死了,我的王朝才会死。
天下怨尤的百姓这么问太阳:“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
其实上天早已安排了一切,只是当时没有谁想到过太阳下了山,明天再升起的时候,可以不是原先的那一个。
包括将要终结夏朝的商侯成汤,也还不知道。当然他很快要知道了。
商汤与友好邻邦有莘氏联姻,将有莘氏的公主娶进门来。后来成汤发现,他顺便还得到了一个好厨师,这个厨师不仅能料理食材,还能料理国家。
这个人的名字叫伊挚。伊挚做的食物美味,跟他聊天也很有趣,他能从怎么五味调和、怎么荤素搭配,再谈到四季植物,再引申到国家怎么样治理,说的头头是道。谈天说地中,成汤感觉裨益良多。
《殷本纪》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伊尹的另一个名字叫做阿衡。阿衡想亲近成汤但没有理由,于是他就充当了有莘氏陪嫁的奴仆,背着烹饪用具而来,用烹调食物的滋味做比喻,向成汤阐明治国之道。成汤先任命他为小官,让他参与政务,伊挚轻轻松松就能把国务处理好,于是一步步被任命为大官,最后“举任以国政”。
伊挚这个名字后来几乎被世人忘记了,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尹,正也。
人们都以伊尹称呼他。《殷本纪》也把伊尹叫做阿衡,金文中称伊尹为“伊小臣”,甲骨文中的称呼又不一样,夏商时期的文字还没完全被破译,官制也不太清楚,后世都称他伊尹,那行文至此就开始叫他伊尹吧, 虽然他现在还不是。
《史记‧殷本纪》也记录了另一个说法:另外也有人说,伊尹是个隐士,成汤聘请他出山,去了五次都无功而返,最后他才答应前往,向成汤讲述古代帝王和九类国君的不同作为。成汤任用他主持国政。
现代出土的《清华简》却只支持前一种说法。
2008年,一个早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华人,在香港买到一批古代的竹简──刻在竹子上的书,将它们捐给了清华大学,人称“清华简”,上古的很多历史因它而被解读,它们证实成汤娶妻时也得到了一个自带炊具的国师。
尹自天来
上古三代的历史非常的有意思,与后面的朝代相比,上天的安排似乎更容易看出来。毕竟是“大道之行”的时代啊。国母或者说帝王后、妃的出产地也有准备,这个地方叫有莘国。
大禹的母亲是有莘的,夏桀的宠妃妺喜是有莘的,商汤的妻子是有莘的;商朝的继任者周朝,周文王的妻子也是有莘的女儿,就是后来大大有名的大(音太)姒。文王的儿子、接过父亲未竟的重任建立西周的武王,也是从有莘娶的妻子。几千甚至上万个邦国并存中原,三朝几个影响历史的女性却同出于一地,相生相克的大道理在这个小地方演绎的也真的有点太戏剧化了。
不过历史常常很奥妙,看似偶然,其实更多的是必然。
母仪天下是有后果的──朝代有别,世代不同,可君王或贵族都是有莘的外孙、重外孙、重重外孙、重重重外孙?中华民族的血脉追溯上去,越到源头越发现,大家真是流着一样的血啊。
伊尹也来自有莘国。
有一天,一个女子到桑树林里采桑叶,在一株空心的桑树的树洞里发现了一个婴儿。采桑女抱回了孩子献给国王。有莘国国王让他的厨师抚养这个孩子。并且派人调查这个孩子的来历,得到了这样的报告: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
──这个孩子的母亲居住在伊河的上游,怀着孕的母亲梦到一位神仙告诉她:“你看到石臼出水时,就往东跑,不要回头看。”第二天,她看见石臼出水了,就将梦告诉了邻居。她向东跑了十里地左右,忍不住回头看了一下,只见居住的村子已被洪水淹没了。因为她回头看了,就再也跑不了了,身体化成了一棵空心的桑树,这个孩子就是在那棵空心桑树中得到的。
这件事记载在《吕氏春秋》里,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伊尹身世的记载。这个来历不凡的孩子,就这样来了人间。
伊尹成人后,成为有莘国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当然他的烹调功夫也很了得。
成汤娶有莘国的公主为妃子,伊尹为了接近成汤,放弃他的老师职业,背着烹调的器具,作为公主陪嫁队伍的一员,来到了商方国。
伊尹彩像,清人绘。(公有领域)
伊尹不是来做厨师的,他是来做国师的。成汤不知道伊尹没关系,伊尹知道成汤。应了一句话:“师父找徒弟,不是徒弟找师父。”
周公说:“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过去成汤得到上天的授命,适于其时者就有如此之人,就像伊尹,是皇天上帝安排来的。
上天降灾警告夏桀,也降伊尹于下界,伊尹衔命而来,所以想办法到了成汤的身边。他说:“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上天生育此间的人民,让先知先觉的人教导后知后觉的,叫较早明白的人开导较晚明白的人。我,是上天臣民中的先觉者,就应该以尧舜之道教这里的人有所觉悟。如果我不去使他们有所觉悟,那么又有谁去做此事呢?#
参考文献:
1.《尚书正义》
2.《史记》
3. 《清华简》
4《吕氏春秋》
5.《墨子》
6.《孟子‧万章》
神传文化之中国历史研究组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
点阅《中国历史正述》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责任编辑:王馨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