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产党国家,流传过在一个关于马克思的著名故事,说的是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博物馆有一个固定的座位,由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在这个座位上钻研学习,结果在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如今五十岁以上的大陆同胞,许多人不但从小就熟知这个故事,而且对它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文革”后,熟知这个故事的中国人都长大成人了,有的出国留学,有的到国外做访问学者,因了这样那样的机缘,有的人去了当年的大英博物馆,怀着对马克思的景仰之心,自然免不了要去打听一下,马克思当年留下的那个脚印在哪。谁知一打听,这个所谓的脚印,根本就是子虚乌有。有些人还把自己打听的结果写成文章发到了网上。
比如一篇题为《我们从小就被欺骗——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从来就没有固定座位!》的文章是这么写的:“上周末去大英博物馆。图书馆在一楼一进门的地方。全部免费开放,不用办理任何手续就可以进去阅读或者参观。
我进了图书馆以后,自然好奇当年马克思坐在什么地方。就和图书管理员问起,马克思当年坐的那张固定的位置在哪里,她笑着告诉我,很多中国人都问过她这个问题,但是,每天来这里的人这么多,我们是绝对不会为某一个特定的读者安排特定的座位的。更何况,他也不可能每天坐在同一个座位上。
我当时很惊讶,继续追问,得到她非常肯定的回答,她只告诉我,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fable),马克思是绝对没有固定座位的。更不要说什么天天看书,脚把地上磨出一个坑这么可笑(funny but impossible)的事情了。
我当时觉得很惊讶,我来这里的目的不是为了看木乃伊,就是为了看马克思当年的座位。所以我继续问了里面的更高的主管,他非常耐心地和我解释,这是绝对没有的事情,他们对每一个读者都一视同仁,至于地板,他风趣地和我说,我们的地毯是经常换的,他估计连地毯都磨不出洞来,别说水泥地了。
我的心里当时觉得很不是滋味,被骗了这么多年,不知道,我从小接受的教育里面,还有多少这样惊天谎言?”
清华大学的刘兵先生在他所写的《大英博物馆点滴》一文中也记述了相同的经历。他说,“恐怕许多中国人都会熟知马克思的故事,其中很有名的一段,就是说马克思当年在大英图书馆里写作《资本论》,固定坐在一个座位上,数年下来,桌子下面竟然留下了磨出的脚印。当我走进这个阅览大厅时,头脑中自然也有这一故事的背景。按照博物馆的介绍,在这座阅览室里,150年来,无数的学者、革命家、作家、诗人、音乐家、学生和抄写员曾来到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在一圈的说明牌中,果然有一块牌子是介绍马克思的。这块以‘阅览室与革命’为题的牌子上写道:
这间阅览室以及在它之前的建筑为众多的政治流亡者和学生提供了避难所和精神的源泉。
最深地植根于这间阅览室的政治体系是共产主义。卡尔‧马克思在将近30年的时间中每天来到这里。1850年6月,马克思最先被旧的阅览室接待。从1857年 起,他在这里从事包括《资本论》在内的数项计划的研究。很可能,他使用的是离他所需要的参考书不远处的L、M、N、O、P几排的座位。
当我与那里的工作人员交谈,问起这块说明牌的介绍,并讲了在国内流传的说法后,一位工作人员非常认真地回答说,我们经常听到的那种说法应该是一种‘神话式’的传说,马克思并不是固定地坐在某个订好的座位上。”
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5月1日,大陆央广网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邓纯东谈谈他对马克思的看法。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这位中共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所谓权威,为了给共产党的老祖宗马克思涂脂抹粉,居然不惜炒冷饭,又把早被人戳穿的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磨出脚印的谎言重新给搬了出来,只不过他把马克思磨出的“脚印”改成了用脚滑动出的“深沟”。
邓纯东的原话是这么说的:“我们都知道《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这部经典著作耗费了马克思的大量心血。他为了写作《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长期泡在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查阅各种资料,进行研究思考。他有一个习惯,一边看资料一边思索的时候,右脚经常来回地滑动,结果资本论写成之日,右脚滑动的地方,是石头的地面,都滑动出一条深沟,马克思勤奋刻苦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脚印”也好,“深沟”也好,并无本质区别,都是一个明显凹陷的印记。而按大英博物馆图书管理员的介绍,它根本就是一个“中国人的神话故事”。邓纯东居然把已经被揭穿的神话还当成历史去宣传,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在蓄意传播谎言,其用心何在,也就可想而知了。
──转自《大纪元》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责任编辑:刘明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