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兑现诺言鞠躬尽瘁 给后人留下做丞相的表率

【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5月20日讯】人们评论《三国演义》时,都认为“桃园三结义”为最义,其实诸葛亮的忠义不逊于此。

一:死后呵退敌军

诸葛亮为了报刘备的 “三顾茅庐”知遇之恩,在行军打仗时不得已用了火攻,而折了寿命。即便如此,在死前却不愿入土为安,口含七粒米,撑住将星不落,瞒过蜀军。顺利退兵。

孔明写毕,又嘱杨仪曰:“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却说司马懿夜观天文,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内,三投再起,隐隐有声。懿惊喜曰:“孔明死矣!”即传令起大兵追之。方出寨门,忽又疑虑曰:“孔明善会六丁六甲之法,今见我久不出战,故以此术诈死,诱我出耳。今若追之,必中其计。”遂复勒马回寨不出,只令夏侯霸暗引数十骑,往五丈原山僻哨探消息。(第一百四回 陨大星汉丞相归天 见木像魏都督丧胆)

二:无缘归隐

其实诸葛亮并非求名利之人,他的原意是报了刘备的知遇之恩,然后象张良一样归隐。只可惜死在报恩的路上。

次日,诸葛均回,孔明嘱付曰:“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当然诸葛亮死前还设计,在死后除掉了叛将魏延,以及诸多安排。践行了自己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诸葛亮践行诺言,用一生的辛劳,给后人留下了做丞相的表率。实为《三国演义》中最亮丽的一笔。

──转自《正见网》

(责任编辑:张信燕)

相关文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