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7月23日讯】大暑,是中华24节气中的第12个,也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太阳黄经120度时为大暑至。2018年的大暑落在7月23日的黎明5时(北京时间)。
大暑通常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比小暑还要热。《历书》记载:“斗指丙为大暑,斯时天气甚烈于小暑,故名曰大暑”。《通纬.孝经援神契》说:“小暑后十五日斗指未为大暑,六月中。小大者,就极热之中,分为大小,初后为小,望后为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喜热作物生长快速。民谚亦说,大暑至,万物荣,泥鳅黄鳝变成龙。
大暑三候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中国古代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时序进入大暑,萤火虫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腐朽之草化为萤火虫。天气日益闷热,土地也很潮湿;,时常会有大的雷雨出现,而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习俗–吃凉喝热
大暑节气,民间流行的饮食习俗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吃凉性食物以消暑,与此相反的是,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在大暑时节吃热性食物以排汗。
台湾风俗:大暑吃凤梨。(Pixabay)
台湾吃凤梨
大暑期间,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民间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也被用来作为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的象征。
另外,大暑前后就是黄历六月十五日,台湾也叫“半年节”,黄历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所以在这一天拜完神明后,台湾人全家会一起吃“半年圆”,半年圆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红面搓成的,大多会煮成甜食来品尝,象征意义是团圆与甜蜜。
山东喝羊肉汤
山东南部地区有在大暑到来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羊肉在伏天吃营养程度最高。三伏天,人体容易热气上升,此时喝羊汤,佐以辣椒油、醋、蒜,必然全身大汗淋漓,带走五脏积热,同时排出体内毒素,有益健康。
人们用红糖和生姜制作伏茶。(Pixabay)。
晒伏姜 喝伏茶 烧伏香
俗语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伏姜源自中国山西,河南等地,三伏天时人们会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于太阳下晾晒。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
喝过伏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呆久后,喝杯伏姜能及时消除寒气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伏茶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有清凉祛暑的作用。古时候夏天时,人们会在过往的村口驿站里放些伏茶,免费提供给来往路人饮用。
伏香有两种,一种是祈福的香,祈求风调雨顺,百谷丰登;还有一种是治病的香,接近于中医的灸,在伏天里,用中药香熏、灸烤人体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顽固的疾病。
大暑时节的养生方法
大暑是全年温度最高、阳气最旺盛的节气,在养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寒病夏治”的医理。意思是说一些在冬季比较容易发作的病应该在夏季治疗,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腹泻、风湿痹症等阳虚症,暑期是最佳的治疗时机。例如三伏天去拔火罐、贴“伏帖”最容易去除体内的寒气。
另外,大暑节气,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常常会觉得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心态宜清静,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
饮食以清为补
夏季的饮食调养是以暑天的气候特点为基础,由于夏令气候炎热,易伤津耗气,因此常可选用药粥滋补身体。《黄帝内经》有“药以去之,食以随之”,“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的论点。
药粥有绿豆粥、扁豆粥、莲子粥、薏米粥等。绿豆汤民间传统的解暑食物,除了脾胃虚寒及体质虚弱者均可放心食用。此外,像荷叶、西瓜、莲子、冬瓜等也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扁豆、薏仁具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吃苦味食物
苦味食物不仅清热,还能解热祛暑、消除疲劳。所以,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祛除湿热。
禁忌冷水洗浴
夏季天气炎热,人的汗孔肌腠均处于开泄状态,因此,寒气极易侵入人体,导致阳气暗损。如冷水洗浴,可以导致手足发冷,小腿转筋,甚则变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证。即使是热水洗浴,亦要注意浴后避风,对小儿尤其如此。
忌单纯进补
天气酷热,出汗较多,容易耗气伤阴,此时,人们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如果认为虚弱之时,大补忒补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进补过猛会使暑热不易消退,或者是本来已经消退的暑热会再卷土重来,反而对身体不利。
忌食过多冷饮
很多人喜欢以喝冷水,吃冷饮等方式消暑降温,这反而太寒凉,非但不能降火,对身体也会造成一定伤害。消暑切勿吃太寒凉,当心物极必反。
总之,“养阳”与“就凉避暑”并不矛盾,目的是一致的。在避暑之余,维护人体正常的阳气,保护元气免受伤害,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养生经典《遵生八笺》说:“须于止阳,以消暑气”。说明养阳有助于消暑,避暑可以防止阳气的消耗。
古诗中描写大暑的诗词
“时节方大暑,是来登殊亭。凭轩未及息,忽若秋气生。”诗人在大暑的酷热中,嗅到秋的气息。大暑之后就是立秋,正好符合大自然物极必反的规律。令现代人不禁感叹,古代的诗人,诗笔轻轻一挥,流淌的不仅是诗意,还有哲学。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首《暮热游荷池上》的宋诗,充满生活气息,鲜活生动,富有情趣。诗人与细草、荷花互动,在烦热的对夏季,诗人表达的却是体会生活美妙之处的乐观之情。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这首题为《消夏》的唐诗,描述作者白居易在炎夏难捱之际,临风窗下。自觉少欲无求,清贫此刻仿佛成为消暑的妙方。诗人心静了,暑气自然消退,怡然自得的美妙心境难与人诉。这首诗语言平实,却像一泓清泉,今人读之,清凉扑面,如沐春风。
(记者李蒨蒨报导/责任编辑:曲铭)
大暑时节,适当吃点苦瓜、苦菜、苦荞麦等苦味食物,可健脾开胃、增进食欲,祛除湿热。(ROMEO GACAD/AFP/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