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人北京时间2018年08月28日讯】中美贸易战不断加剧,令已经在近几年放缓的中国经济面临更大的下行压力。此前有消息传出,中共计划向基建项目投入更多资金,以缓和贸战对经济的冲击。不过,美媒最新的报导称在中国的基建投资正在锐减,藉廉价信贷注入经济来支撑成长的“关键牌”可能会失效。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中共为避贸易战,启动基建刺激的老招术这次变得更棘手。因为既希望保经济增长,同时又不想用信贷注入经济来支撑,看似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看看中国的公路和铁路就可窥知一二。
在发展公路和铁路方面,地方政府一直是基础设施投资的大头。如果要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带动经济,首先要解决地方政府的注资问题。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主要藉两种主要方式筹集资金。其中最普遍的方式,是设立所谓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Local-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s – LGFV)。
LGFV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地方政府主要的基建资金来源。当时,中共当局提出4万亿元(约5,900亿美元)刺激计划,其中地方政府被要求投资数十亿美元来刺激经济,使得地方政府频频发行债务;这类表外实体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在吸纳资金的同时,也让地方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
从去年起,中共中央政府在对这类借贷的庞大规模和腐败现象提出警告时,也开始提出去杠杆、打击这种不透明的地方政府债务。据称,过去4个月来,LGFV债券资金净流出就高达190亿美元。
报导称,北京政府现在偏好地方政府透过现在合法的市政债券市场登记借贷。但问题是,大多数低评级和较小的城市被市政债券市场拒之门外,即使他们愿意且能偿付大部分实际资本支出。
另外,中国一家西部国营企业惊传债务违约,加深更多LGFV债券违约和公司债市场卖压加剧的景象,进一步伤害中国的投资。而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包括惠誉在内的多家国际评级公司,已经对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可能导致债券违规提出过警告。
报导称,虽然中国7月市政债券净发行是3月份的3倍之多,但各种迹象显示投资却依然放缓。今年前7个月不含发电和加热的基础建设投资相较去年同期仅增加5.7%,远远低于2017年前7个月19%的年增率。
报导认为,中国的投资萎缩恐将更为严重,并增添北京政府压力以放宽借贷条件,从而导致人民币初期反弹走势难以延续。这意味着,中国的负债与国内生产毛额比(debt-to-GDP ratio),继去年小幅下降后,明年可能再度回升
根据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的报告,中国债务总额与GDP之比已从危机前的171%飙升至2016年的299%。该比例在2017年中共官方“去杠杆”下略有下降。
(记者蓝铭浩报导/责任编辑:戴明)